小儿推拿真人动图,一看就会,珍贵无价
小编有话:小儿推拿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小儿身体许多不适的问题,甚至有时候可以帮助孩子免去打针吃药的痛苦。但小儿推拿要想得效,手法的正确和穴位的准确都是首要的,下面一起来学一学吧!
大肠穴清利肠腑,主治腹泻、便秘、积滞等。
在食指外侧,向指尖方向推为清,向虎口方向为补,来回推为清补,一般用清补法。
胃穴清脾胃积热,降气和胃,消导助运化,治肚子胀满,积食腹痛,恶心呕吐,便秘,厌食。
自大拇指下端鱼际外缘黄白皮交汇处,离心推至大拇指根部,此为清法;反之为补;一般用清法。
肺穴主治咳嗽、气喘,伤风感冒。
穴位在无名指末节掌面,从无名指指根推到指端为清法;一般用清法。
清肺法常与平肝、推天河水配合应用。起退热,治肺炎的作用。
肝穴舒肝理气,发散外邪,平肝镇惊;主治伤风感冒,惊风,夜啼,斑疹。
一般用清法,习惯称之为平肝;清法一般从食指指根推到指端。
平肝法常与清肺、推天河水配合应用。起退热,治肺炎的作用。
您的一次爱心转发能挽救一个家庭,快看看下方如何参与活动吧!
如何参与点击下方链接查看详细介绍!
推荐阅读患儿女,来自菏泽郓城,7个半月
孩子出生后半月后,右侧口角处出现青紫色表现,后来随着孩子长大,青色面积越来越大,慢慢变成青色团块,对宝宝吃奶及张嘴闭嘴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宝宝6个月的医院,诊断为血管瘤,当时医生让口服药物治疗。服用药物一段时间未见好转,后经过了解医院,医院皮肤血管瘤诊疗中心就诊。
采用“四联吸融疗法”中的三大技术综合治疗(血红蛋白聚集技术+血红蛋白凝固技术+细胞因子抑制技术)。
治疗效果如下图所示
胆穴疏肝利胆,镇惊;主治夜哭,受惊,口舌生疮。
一般不专用,平肝连同此法一并推之。
脾穴健脾益气,调理中焦。主治腹泻、积滞、便秘、唇裂肿痛,口舌生疮,软骨病、瘫痪,虚性咳嗽。
大拇指末节外侧,离心推之为清,向心推之为补,来回推之为清补。
板门穴宽胸膈,利肠胃,主治呕吐、腹泻、幽门狭窄、痉挛、贲门松弛等。
以拇指端点住鱼际中点,左右旋揉同数。
五经穴调理五脏六腑之气,主治积滞、厌食、腹胀、便秘。
从拇指的指根一直连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根部,每指根各一穴,总名五经穴。
八卦穴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五脏之气不调,诱发胸膈作闷,痰火郁结,咳嗽交作,小儿百日咳等,都可用运八卦法,以宽胸利膈,开郁降气,且能助气调气,加强中气运化力量,消化食积。
大四横纹穴调理脏腑,疏通气机,主治腹胀、腹痛、积滞、纳呆、便秘、干咳少痰、泄泻。
以拇指指端从小儿手掌侧面,自食指根部推至小指根部,来回推之。
小天心穴镇惊安神,益智,主治惊风、慢惊风、斜视。
在掌根部,用捣法,上下左右捣或直捣。
分阴阳穴和气血,调阴阳,分寒热。主治寒热往来,气血不和,胸膈满闷。
分阴阳穴在小天心穴往上,掌横纹中间略上处,用拇指罗纹面从穴位中间向左右分推。
合阴阳穴胸膈痞满,气血不和。
与分阴阳相反,从两边向中间合推之。
本法与它穴配合治痰涎壅盛,其法先推肾穴,再用合阴阳法,最后推天河水,其痰即散。徐氏推各穴皆次。
肾穴益气固脱,补养肝肾,主治遗尿、脱肛、泄泻,虚劳喘嗽。
从小指端推到指根连掌处为补法,不用清法。
注意,本图操作错误,推的方向错了,应从指尖往指根推。
小横纹穴化痰止咳,清热利湿,主治咳嗽,气管炎肺炎,口疮,积滞。
让小儿握拳,点揉小指指根,如图。
文章来源网络,婴幼儿百科尊重原创文章,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阅读。
推荐阅读?:“匹诺曹女孩”的鼻子变小了
?:被冷冻后的孩子奇迹般的“复活”了
?:安徽一个班37人考进清华北大,老师发来一条短信,家长沉默了!
关于胎记血管瘤的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yoc.com/xglhl/8977.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学科普不开刀亦可治愈肝血管瘤微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