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血管瘤中的ldquo肥厚型病变



随着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我们对其的认识也逐步加深,尤其是超声检查介入其临床诊断中,对婴幼儿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起了特殊的指导意义。比如:超声检查可辅助诊断血管瘤的类型,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评估治疗效果等等......今天我们就其中的一种情况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在婴幼儿血管瘤中,浅表性血管瘤占据着不小的份额,虽然这些血管瘤都是浅表性的,但是临床表现却不尽相同,各式各样可谓让我们眼花缭乱(如图1.2.3.4.5所示)。但是超声影像会给予我们更直观的异样。

12

34

5

比如:浅表性血管瘤中的肥厚型病变。

病例一:

肩部浅表性血管瘤

超声影像

CDFI

病例二:

前臂浅表性血管瘤

超声影像

CDFI

病例三:

背部浅表性血管瘤

超声影像

CDFI

从上述病例的超声影像中不难看出:

皮损处的表皮连续性完整,真皮深层与皮下组织的分界线连续性完整,皮下软组织内及深部组织显示正常(无其他并发症);

皮损局限于皮肤层内(浅表性);

皮损主体厚度均大于正常皮肤层厚度(肥厚型);

CDFI:血管信号均较为丰富(血管瘤处于增殖期)。

那么,这样的肥厚型病变辅以超声影像,能给我们的诊疗带来些什么警示呢?

1.皮损局限于皮肤层且边界清楚——诊断:浅表性血管瘤,治疗难度系数相对较小。但注射及创伤性治疗方法应谨慎使用。

2.皮损厚度大于正常皮肤层厚度——残留纤维脂肪斑的几率较大,会影响美观。

3.皮损处内血流信号较为丰富——病变处于增殖期,出血、继发溃疡的风险相对较高,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控制病变发展。

基于超声检查给我们的提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优化治疗方案,病例展示如下:

病例一:

背部血管瘤

超声影像

CDFI

治疗前:背部血管瘤,就诊前一个月曾行冷冻治疗,疗效欠佳,现皮损处局部色素稍显脱失。

超声影像:皮肤层内可见局限性低回声区,边界清楚。

CDFI:血流信号丰富。

背部血管瘤

超声影像

CDFI

治疗后:血管瘤消退明显。皮肤层内回声较正常减低,边界尚清。

病例二:

背部血管瘤

超声影像

CDFI

治疗前:背部血管瘤。

超声影像:皮肤层内可见片状低回声,边界尚清。

CDFI:内可探及丰富血流信号。

背部血管瘤

超声影像

CDFI

治疗后:血管瘤消退明显。

超声影像:皮肤层可见条状低回声区,较之前明显变薄,边界尚清,其周围组织显示正常。

CDFI:内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

综上病例,其皮损部位都是四肢及躯干,而发生在头部、面部及其他部位的皮损就不能同一而论了(比如:发生于头部的浅表性肥厚型病例,血管信号检测中极易合并动脉血流信号频谱;发生于面部的浅表性肥厚型病例,往往合并深部组织病变等等),所以在婴幼儿血管瘤的诊疗中,首先应高度重视血管瘤发生的位置,其次是血管瘤的类型,然后辅以超声检查及其他必要的影像学检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yoc.com/xglzl/10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