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三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导读: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和肯定以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感人事迹和爱国情怀,强调面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需要在知识分子中弘扬这种传统、激发这种情怀。

本期为《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专题第三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三)

八旬院士钟南山:永远的“看病大夫”

今年82岁的钟南山院士,腰板挺直,步履矫健。这位被誉为“医学界良心”的我国呼吸病学领军人物,日前对记者谦逊表示:“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记者跟访钟南山,是在一个周四下午,这是他多年雷打不动的出诊时间。每周这个时候,在广州医院门诊部“钟南山院士诊室”,年过八旬的他要花整整一个下午亲自为患者看病。这都是他经过筛选的疑难杂症。

那天,记者见到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太太就诊。老人罹患硬皮症、干燥症,并引发双肺纤维化。她已医治9年,病情不见好转,心情很差。“你气色不错,比上次好多了。”钟南山几句随意的拉家常,让老太太立即平静下来。做检查时,钟南山俯下身,用手臂托着她的后颈和肩,让患者慢慢躺下,检查完后,再慢慢扶起来。

对于有严重传染病的患者,钟南山都一视同仁。冬天天冷,钟南山还会细心地用手把听诊器焐热,再给患者听诊。

“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钟南山崇尚、倡导医学人文精神。他认为,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不是“态度好”,而是“想方设法治好病、防好病”。

在给另一位女患者仔细问诊后,钟南山面色显得有点凝重,这位病人的双肺纤维化病情严重,病例罕见。他叫来另一科室的医生,嘱托进行跟踪治疗。

这是钟南山坐诊看病的习惯:发现疑难病症,召集多学科医生会诊。这也体现在他每周三上午的“院士大查房”。

医院呼吸内科张挪富主任告诉记者,每周三上午,他们会把汇集的疑难病人的材料交由钟院士参加会诊时处理。很多时候,一天查房只能看3个病人,其他病人甚至拉着院士,哭着不让走,院士会说:“我肯定会给你看。”他说到做到,一定尽快腾出时间兑现承诺。

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难病症,钟南山当作学术研究新挑战,回到实验室进行科研攻关。“实践医学就是一边实践,一边科研。”钟南山说,“不能只是搞研究,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病人的问题。”

在钟南山心中,一位疑难病人就是一个课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曾位列中国人群死因前三位。钟南山带领团队于年提出对慢阻肺进行早期干预,经过10多年磨砺,第一次从流行病学证实生物燃料可引起慢阻肺,第一次发现两种老药用于预防慢阻肺急性发作安全有效,相关成果被写进世卫组织编撰的新版慢阻肺全球防治指南;他还和冉丕鑫教授首次在国际上证实对早期无症状或仅有极少症状的慢阻肺患者使用单种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增加患者肺功能,并延缓肺功能每年的递减率,为国际上慢阻肺的早诊早治提出新的战略。

这位永远在基层一线的“看病大夫”,一生求真务实。年在非典猖獗的非常时期,钟南山及其团队为成功抗击非典立下功劳,赢得广泛赞誉和极高声誉。

钟南山告诉记者,自己有一个梦想,就是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器械、药物体系,服务所有中国患者。

邵明安:为了大西北的绿水青山

他生长在南方的鱼米之乡,却在西北旱塬默默耕耘了36年。为研究水分在干旱半干旱土壤中的运动轨迹,他常年与荒山野岭为伴,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做出杰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邵明安扎根西北36年,将科学报国、严谨治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播撒给一代代知识分子。

将坚韧的心植于黄土

20世纪80年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过的人,几乎都对邵明安搭建在温室内的数个大型“土柱”印象颇深:为精确测量小麦根系在不同供水条件下的生长状况,邵明安放着研究生宿舍不住,在温室里一住就是一年多。有一次,为避免下雨时水分渗入影响实验数据准确性,他在将遮雨棚推到实验土柱上时不慎触电,差点危及生命。

“有人说邵明安是个‘疯子’,但我觉得,他是一个做任何事都力求完美的人。”邵明安的同事刘文兆研究员回忆说,邵明安用简单的设备、新颖的方式解决了大量科学问题,在读研期间就发表8篇论文,其中1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1篇名为《植物根系的吸水数学模拟》的论文发表在国内顶级学术期刊《土壤学报》上。

年怀揣着一腔热血来到杨凌的邵明安,面对着的是一个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简陋、每年都有大量科研人员“孔雀东南飞”的荒凉之地。但他却在毕业后留了下来,针对西北旱区的特点,拓展了土壤干层的相关研究:即黄土高原地区的深厚土层中,有雨水和地下水均难以补给到的区域,如果种植的植物耗水量过大,可能该区域会随着植物根系的不断生长而扩大面积,最终不仅会制约植物本身的生长状况,还会对临近植物以及后续在附近栽种植物的生长产生制约影响。

通过对黄土高原植物——水分关系实验获得的大量数据,邵明安终于研究出来根据土壤水分的再分布过程推求土壤导水参数的新方法,有效解决了困扰该领域相关参数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问题,其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土壤物理学界的肯定。

“科研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年11月,邵明安被公派到美国开展合作研究,其间转而攻读博士学位。毕业时,面对导师的挽留,他态度坚决。毕业答辩刚一结束,邵明安就乘机飞回国内,甚至连毕业典礼都没有参加。

作为土壤物理学家,邵明安的工作场所多在荒郊野外。如今虽已年过花甲,他仍坚持每年要在野外试验站住上一段时间。在位于陕北的神木试验站驻站时,为尽可能地多获得一些实验数据,他经常清晨5时和学生一起上山采集样本,8时下山分析实验数据,下午4时再上山,天黑后才回来。7平方公里的小流域,他走了不知多少遍。

西农大水保所研究员王力说,邵明安自年回国至今,仅在神木站就培养出硕博研究生50余名。“邵老师总说‘科研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经常去神木站指导学生的实验,让远离家乡的同学们感受到温暖。”

西农大水保所副研究员朱元骏说,邵老师建立了植物根系吸水的机理模型和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动力学模式,这些成果在理论上明显优于国际上已有模型和模式。最近,邵老师又将研究目光落在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相关科学问题上。

“通俗来讲,就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测算出不同质地土壤中的含水量及对植被的承载能力。这样一来,今后人们在造林固沙、退耕还林时,就会有更准确的信息作为支撑。”朱元骏说,这对提高还林还草效能、恢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加快“美丽中国”建设都意义重大。

为绿水青山奋斗一生

邵明安经常工作到凌晨,夜深人静时,他往往还要修改学生们的论文,整理科研项目的汇报材料。去年4月的一天,在连续几个通宵指导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过后,邵明安准备驾车去中国科学院大学上课,但车辆刚一发动,他心脏骤停、陷入昏迷。20多分钟后,他才在血泊中苏醒,发现汽车撞在停车场的墙上,油箱险些被撞坏,命悬一线。

就像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邵明安曾在住院期间在病床上为学生讲授“土壤物理学”,曾挂着心脏和血压动态监测仪为研究生做关于“如何更好地做科学研究”的报告。同学和同事经常劝邵明安多休息、注意身体,邵明安总说:“人的一生太短暂,我想在有限的生命里为国家多做一点事。”

虽有诸多荣誉加身,但邵明安却对简朴的生活甘之如饴:记者见到他时,他衣着朴素,穿的是一件学术会议的纪念T恤。妻女都在北京,他却常年一个人住在杨凌。去过他家的人,都对房屋的简陋印象深刻:20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水泥地、80年代的旧棉被、旧家具……

“邵老师常说,如果太过关心物质生活就会分心,他的心思都在科研上。”西农大研究生赵春雷说。

邵明安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与土壤打交道,我还会坚持下去,为大西北的绿水青山奋斗一生。我还会带领更多年轻人致力于土壤科学研究,争取让我们的下一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柳叶刀上铸医魂

——记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

“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你们收到更多——别人的感念。”首个“中国医师节”前夕,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见上图,中,张鹏摄)在央视《朗读者》节目现场深情朗读了一段文字,感动了无数医务工作者。

病情就是命令,手术台就是战场。这位96岁的老人,从医70多年,始终没有放下过手术刀,至今依然每周做3台复杂手术。他见证了中国肝胆外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历程,他用一把柳叶刀,挑战了一个又一个“医学禁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创立的“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他创立的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他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他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针对中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他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实现了有机统一。年,我国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他有一双神奇的手。这双手灵巧有力,惟有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弯曲,那是他多年握手术刀、止血钳的结果。他的手术刀,常常在纵横交错、险象环生的血管间游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清楚每条血管的走向,如同将军了解战场上的每一道河流山川。他说:“手比脸重要。脸老了无所谓,但是手的感觉要保护好。我有时候开刀,眼睛一边看,手一边操作,需要很好的手感。”有人说,他有一双“长了眼睛的手”,能“看见”肿瘤的位置,熟知各种复杂的解剖关系。有时候满腹腔的血,他的手伸进去一摸,把那根血管一掐,血就止住了。他的手变形了,脚也变形了,但他的初心始终未变。

他有一双温暖的手。冬天的时候,他会先把手焐热,再去触碰病人的腹部。给病人做完检查,他会帮他们把衣服拉好,弯下腰把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每个大年初一,他会准时出现在病房,一个不落地和住院病人握手。面对千里迢迢前来求医的病人,他总是会先跟病人聊聊家常,让病人消除紧张的情绪。“一个人得了肝癌,整个家庭往往都垮了。跟病人多说句话,握一握手,就能给他和全家人信心。”吴孟超说。

在《朗读者》节目现场,一位名叫甜甜的姑娘站在了吴孟超面前。14年前,医院拒绝收治的重症肝病患者。年,她的中肝叶上长了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稍有不慎,就会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这个女孩来到医院,求助于吴孟超。当年,吴孟超已经82岁。要进手术室了,父母抓住甜甜的手不肯放,甜甜也意识到,这恐怕是今生最后一面了!吴孟超弯下腰轻声说:“不要紧张,你醒来的时候,我们都在你身边……”两天后,甜甜从昏迷中苏醒,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吴孟超,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你没事了”。手术做了整整10个小时,吴孟超创造的肝门阻断法,前所未有地在一个手术中实施了4次。瘤子切下来了,重达9斤,足足有排球那么大。在国外的文献中,直径4厘米的血管瘤就被定义为“巨大”。然而,吴孟超面对的,几乎都是“超级巨大”的肿瘤。当时,有些年轻同事劝他:“这么大的瘤子,人家都不敢做。你做了,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毁了。”吴孟超回答:“名誉算什么,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嘛!”

吴孟超一生救了很多人的命,却没能挽救自己的父亲。“我父亲是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后来黄疸去世了。我自己是学这一行的,不能给父亲医治,所以我很痛心。”有一次,吴孟超向组织请示,回了一趟马来西亚。“那次我到坟上去看他们,就在爸妈的墓前,我说:‘妈妈爸爸,我已经为国家做了一点事情,现在工作还是很好’。就这样讲,我对得起爸妈。”

一位与吴孟超合作了30多年的护士长说,她曾看到过这个传奇医生的另一面,“手术后靠在椅子上,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的双手在微微颤抖。”吴孟超曾对她说:“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吴孟超用一把有温度、有情怀的柳叶刀,铸就了新时代的医魂,彰显了医者的大爱。

人物素材转自共产党员网

长按左边







































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yoc.com/xglyw/8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