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科技名人张志愿以刀为笔书写漫漫医路
张志愿,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年先后被任命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医院院长、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重点学科-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及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曾获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编专著11部,参编英文专著2部。《上海口腔医学》主编(Medline收录),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篇,其中SCI收录71篇。
在这个医患矛盾频频拨动人们神经的时代,病人最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医生?是拥有精湛医术的医生,是获得诸多耀眼头衔的医生,还是善于发表高级别科研论文的医生?在刚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张志愿看来,病人最需要的,是值得信任的医生。而要获得病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规规矩矩。
书柜前横放一张木桌,一套笔墨整齐的置于其上,白净的墙上挂着的是一幅幅墨宝,如果不是书柜里厚厚的医学书籍和各类奖状证书,还有身穿白大褂刚刚从手术室赶回来的张志愿老师,一定会误认为是进了一位文人雅士的书房。在这样的笔墨书香中,我们倾听着这位儒雅且质朴的教授,讲述着自己以刀为笔书写的漫漫医途。命运给予我学医的机会,自然要倍加珍惜手术台上技艺精湛的“一把刀”背后,是多年来不为人知的奋斗。
中学毕业时,受“文革”影响,张志愿只得在家乡江苏吴江埋头种地。
后来,他终于有机会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进入上海市医院工作后,他的心里总有一种紧迫感,想把错过的时光补回来。
整整7年,张志愿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住院医生”,几乎日日都是宿舍、手术、病房三点一线,一个人负责十几张床位。晚上有急诊,他也随叫随到,哪怕只是在一旁做助手,他都视之为难得的学习机会。
有一次,老家有朋友到九院住院治疗,陪床的老乡夜里12点起夜经过医生办公室时,发现张志愿还在办公室埋头读书。
7年的时光,打磨出一位开刀好手。可张志愿并不甘于只做一名“开刀匠”。36岁那年,他考取了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开拓者——邱蔚六院士的研究生,成了班级里年纪最大的学生,同学都叫他“老张”。
“老张”从导师邱蔚六那里领到的第一个课题,是攻克口腔颌面动静脉巨大畸形。张志愿至今记得分明,老师用的是“攻克”二字。
因为在当时,大面积口腔颌面动静脉畸形被视为手术的禁区。超过10厘米的畸形瘤,几乎无人敢碰。而病人只得忍受病痛的折磨,不仅难以入睡或进食,还有可能随时突发出血,危及生命。
36岁的“老张”,如同“老牛不怕虎”,不畏难,也不犹豫,领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心一意去“攻克”这个难题。
3年的时间里,张志愿白天开刀,晚上就一头扎进实验室。3年后的年,他在国内首创“三合一”方法治疗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即“栓塞+病灶切除+整形修复组织”,用一次手术就摘除病灶——当真,攻克了难题。
医术过人的“老张”,渐渐成了很多人的“张老师”。他带领着团队,不停地钻研,不停地尝试,在反反复复的失败与成功之间,创新着该领域的手术方法。尤其是他首创的高位颈动脉重建术,得到了美国头颈外科学会前任主席的高度评价——“对于全世界同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多年来,张志愿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并让中国式口腔颌面外科逐渐赢得了世界掌声。
近年来,张志愿苦苦琢磨的是口腔肿瘤的治疗。为什么得的是同一种病,由同一位医生开的刀,但结果却那么迥异——有的病人可以活十几年,有的在手术后便匆匆离世?
为了探究其中的个体差异问题,张志愿与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他带领学生建立生物样本库,探索肿瘤细胞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他还开展了综合序列治疗研究,即探究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肿瘤治疗手段与手术如何结合,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凭着手里的一把刀,张志愿挽救过许多病人的生命,而他最大的心愿却是,有一天病人不再需要手术,他能“扔掉”手里的这把刀,让患者少吃苦头,甚至只需要服用个体化的药物就能战胜肿瘤。
成功之路,始于自己的足下这41年来,张志愿从住院医生做起,无论是做科主任、院长、教授,还是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始终坚持白天做手术、晚上做研究的师门传承,结合临床做基础研究,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己任,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临床治疗研究”、“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形态与功能重建”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他采用多个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串联术、高位颈动脉重建术、个体化综合序列治疗的新策略,破解广泛侵及颌面颈部、颅底和颈动脉的晚期口腔癌的治疗难题,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他采用栓塞供养动脉后病灶切除并即刻整复术、双介入栓塞术、瘤腔栓塞后病灶切除并即刻整复术,突破头颈部难治性血管畸形的手术禁区,变不治之症为可治之症;他首创的高位颈动脉重建术,得到了美国头颈外科学会前任主席的高度评价,称“对于全世界同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做一名好医生最不能缺少爱心”“做一名医生,做一名好医生,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爱心。”张志愿表示,当下医患关系在一些地方比较紧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医生对病人缺乏爱心,没有有效的沟通交流。“病人前来找你看病,首先他身体已经承受了痛苦,在言语表达上可能欠妥,但是作为医生身负治病救人的职责,有义务去耐心解释,无论病人贫富和职业差别,都要一视同仁。”张志愿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虽然身居高位,包括现在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只要病人有需要,临床一线、手术台上都可以找到张志愿忙碌的身影。而成功当选院士,对于张志愿来说,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国家把这么高的荣誉给了我,就是需要我为国家、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情。”张志愿表示,下一步他将继续在临床和科研两方面下功夫,在学术研究上有新突破,尽己所能为人民、为社会作更多贡献。
张志愿感恩家乡欣然题字。
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郑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kmyoc.com/xglyw/7016.html
- 上一篇文章: 德州市人民医院省级重点学科介绍
- 下一篇文章: 头疼一个月,杭州阿姨查出肺癌脑瘤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