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习7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
图释
图1~3:男,43岁,右侧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各图分别为T1WI、T2WI及增强扫描,肿块呈欠规则形,包绕右侧颈内动脉,肿块向鞍上区延伸生长,T1WI呈均匀低信号(箭),T2WI呈均匀高信号(箭),增强扫描均匀显著强化(箭);
图4~6:男,27岁,第四脑室海绵血管瘤。分别为T1WI、T2WI及DWI,肿块呈分叶状,T1WI呈混杂信号(箭),T2WI呈混杂信号,肿块周围见短T2信号环(箭),DWI肿块呈不均匀高信号(箭);
图7~9:女,17岁,右侧颞部硬膜下海绵状血管瘤。分别为T2WI、SWI(磁敏感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肿块位于脑外颞骨内板下,呈浅分叶,颞叶皮质受压向内移位,肿块T2WI呈均匀高信号(箭),SWI肿块呈等信号,肿块周围及内部见条状低信号血管(箭),增强扫描肿块均匀明显强化(箭)。
简述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为脑血管畸形的一种,可发生于脑内和脑外,以脑内型多见,位于脑外少见。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由大小不一的血管构成,血管壁胶原变性,覆有内皮,腔内布满红细胞,管腔内多可见新鲜血栓或已经机化的血栓,部分无明显血栓,管壁内可见钙化或骨化。脑外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位于中颅窝底鞍旁,其他部位如脑室、大脑凸面颅骨下罕见。临床表现与病灶的位置相关,位于中颅窝底的脑外病灶,因其前邻前颅窝,后及岩骨和后颅窝,内侧达海绵窦、垂体、下丘脑和视神经,分别表现为头痛、动眼、外展及三叉等颅神经功能障碍;位于脑室者多由于梗阻导致脑积水而引起头晕、头痛等症状;大脑凸面颅骨下硬膜外者也多表现为头痛等症状。
影像表现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为较多见的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其MRI特点主要有:(1)肿块多包绕同侧颈内动脉生长,病变延伸达鞍上区;(2)肿块的信号比较有特异性,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均匀明显高信号,接近脑脊液信号,FLAIR为高信号,DWI呈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均匀显著强化,动态增强扫描部分病例呈现其从周边逐步向中央“填充式”强化的特点。
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为多样性:(1)肿瘤表现为混杂T1、长混杂T2信号,瘤体周围出现短T2信号环,增强后呈无明显强化、轻度强化、不均匀强化等表现。此类海绵状血管瘤其扩张的血管内多出现不同程度血栓、出血、钙化。(2)肿瘤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其主要为瘤体内血管通畅、无明显血栓以及瘤内出血。
大脑凸面硬膜下海绵状血管瘤平扫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均与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类似,其形态上多表现为浅分叶或桑葚状,肿块周边及内部可见扩张血管,瘤周脑实质可出现轻度水肿。
(原作者:易自生熊敏,等;本网摘选)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yoc.com/xglys/9625.html
- 上一篇文章: 新野县人医院骨科病区开展椎体成形术
- 下一篇文章: 血管瘤患者的健康问卷,看看你能得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