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观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cavernousangiomas,ICA)属于一组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病,其发生率在有关调查中显示,高达10%~20%左右。脑内型与脑外型是ICA的主要两种类型,依据分型的不同,其病灶部位影像学表现与后续治疗方案均有所差异,因此如何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成为重中之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年4月—年12月我院50例外科手术病理确诊的ICA患者影像学资料展开,本组病例均由手术病例证实,符合临床对ICA的诊断标准;排除伴有其他脏器功能不全或受损者、伴有血液性或感染性疾病者、或临床影响学资料不全者;本组病例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6.78±5.22)岁。

2结果

2.1病例临床征象

本组50例病例中,共计病灶61个,其中脑外型8个,脑内型53个;脑内型患者中,入院16例存在头痛表现,且均出现程度的颅内高压征象,即呕吐、恶心;13例出现癫痫表现;9例存在神经功能障碍,并主诉视物模糊,严重者出现偏瘫;6例可见行走不稳,诊断为小脑共济失调症;5例首发症状为脑出血;余下4例则不明显征象,通过体检发现病灶;脑外型病例中以6例视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其次2例存在头痛征象;

2.2CT与MRI表现

50例病例中病灶多发者3例,单发者47例;共计病灶61个,其中脑外型8个,脑内型53个,脑内型病例中多见于幕上脑实质,多见于颞叶与额叶,发生率为69.81%(37/53);在CT诊断中主要为结节状高密度样,少数存在钙化、边界清,多数无占位效应表现;MRI信号呈复杂样,经分型后,多见于Ⅱ型58.49%(31/53),且T1MI与T2MI序列均显现混杂信号,表现为“桑葚样”改变;T2WI序列病灶周边低信号环同为特征性征象,发生率为84.91%(45/53);脑外型中以中颅窝海绵窦多见,特点在于T2WI序列信号增高或增强,并伴有占位效应;附图如下(图1~图4)。

图1:左颞叶海绵状血管瘤;1a为MRI平扫,T1WI轴位,可见左侧颞叶表现混杂信号肿块(黑色箭头处);1b为MRI平扫,T2WI轴位,病灶出现典型的“爆米花样”征象,且周边显现“黑环征”(黑色箭头处)。

图2:右侧侧脑室近孟氏孔海绵状血管瘤;2a为CT平扫轴位,可见病灶表现“类圆形”,并呈现高密度样,边界清晰;2b为MRI平扫T2WI轴位,病灶表现为高低混杂密度表现,且周边低信号、不清晰;2c位MRI平扫T1WI轴位,病灶可见等低信号,且边缘表现为结节状高信号;2d位MRI增强T1WI冠状位,病灶强化不明显,且边缘表现轻度条片状强化。

图3:桥脑海绵状血管瘤;3a为MRI平扫T1WI轴位,桥脑左侧出现高信号肿块影(白色箭头处);3b位MRI平扫T2WI轴位,显示病灶内出现液平面,且其上方出现高信号,下方则为低信号,病灶周边出现轻度水肿;3c为MRI增强T1WI轴位,病灶强化不明显,周边出现轻度强化。

图4:右侧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4a位MRI平扫T1WI轴位,表现低信号肿块影(箭头处);4b位MRI平扫T2WI轴位,病灶明显高信号,且占位明显;4c位MRI增强T1WI冠状位,病灶获得明显强化,右侧侧脑室表现受压移位。

参考文献(略)

声明:本病例或者论文材料,均由本人整理总结自网络,都是为了方便医者同行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开拓视野。如有疏漏或不妥之处,请各位指出提醒,本人将作出相应修改,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yoc.com/xglys/1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