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光谷院区院长刘继红努力站好自己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疗法 http://www.lohasidc.com/

华中医院光谷院区(医院光谷院区)是为新医院。2月5日晚,院长刘继红接下重担,开始了院区的改造。2月9日,由6个省市两千多个医护人员组成的17医院。

医院光谷院区院长,1月初扩建发热门诊,优化诊疗流程,共接诊1万余人次,减少交叉感染。2月初,主动申请将院区作医院,3天完成张病床改造,带领17支医院医务人员,通过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和精细化管理,积极救治重症危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等各项医疗及管理指标均位于前矛,被誉为「医院光谷院区救治模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门发文推广,受到各级领导肯定和央视等媒体专题报道。

在整个疫情期间,医院光谷院区具体采取了什么措施,摸索出的「三个法宝」是如何落实到每个患者身上的,那么多的医疗队是如何高效合作的,医院又是怎样确保院区医护无一人感染的?以下是武汉华中医院光谷院区院长刘继红的分享:

不能有一个短板出现

疫情发生之后,医院光谷院区做了这样几件事:成立了战时医务处,战时补给部,队长联席会。每天上午开联席会,负责解决各个医疗队遇到的实际问题,下午开医务处的会,这些会每天雷打不动,一直开了50多场,同时病情讨论会也每天开。

新冠到目前为止都是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边摸索边总结。我们在观察病情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必须要把各个系统,各个器官都保护好,不能有一个短板出现,有一个短板出现这个人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

在疫情发生不到一个星期,我们整个团队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成立了8个小分队,比如插管队、护心队、护肾队等,这些小分队负责各个部位,同时强调仔细观察,提前预测短板提前切入。

比如说心脏有问题就早一点防治心脏问题,呼吸问题就一定早点插管,肾出现问题了就早做透析……目的就是要不断地保护短板,把短板稳固之后一般病人的情况就会逐渐平稳,直至康复。

所以我们结合实际经验,总结了「三个法宝」:第一是关口前移,要提早了解病人身体各个系统的实际状况,提前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第二是多学科合作,把心肝肾各个系统的疾病都处理到位;第三就是精细化管理,每个病人要有责任医生和护士,把每个细节都处理到位。这三点组成一个连环系统,一直持续到最后病人平平安安才结束。

出现了这样的疾病,不要指望什么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方法能一劳永逸,一定是大家齐心协力,对病人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各个系统,把各个问题都精细处理到位,才能让这个疾病得到控制。

刘院长参加重症救治新闻发布会

图源:受访者供

病例讨论,每天至少一场

在早期,我们对病毒的致病因素不是特别清楚,但是生命等不得。有的患者症状来的很快,在开始查房的时候还是好好的,等查到他所在的病房,可能人就不行了。

在一切都是未知的情况下,我们就只能通过大量分析、研究病例,去尝试着摸清这个病的规律。医院的病例讨论会,每天至少进行一场,要求各个医疗队的医务处长、专家都来参加。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病例是一个20多岁的小姑娘,新冠入院,同时还患有未分化结缔组织病、2型糖尿病、肝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贫血、高血压等,而且她的血白细胞水平也只有正常人的十分之一。新冠病毒的入侵又有可能触发炎症。

她来的时候奄奄一息,整个身体肿得像电灯泡一样,我们进行病例讨论的时候,看到她的照片,真的是面目全非,特别痛心。当时我就想,她还这么年轻,我们一定把她救过来。

我们在2月19日将她的情况拿到全院讨论,请大家一起支招。当时大家对她的治疗方案也讨论得很激烈,最后这个女孩的主治医生根据讨论意见,一直在细致地调整治疗方案,到2月28日,小姑娘救回来了。

后来我想,这其实就是我们慢慢地找到了方法,所以后来死亡率是很低的。我是个泌尿科医生,在每天的病例讨论过程中我也有很大的收获,因为讨论病例是越讨论越明白,在大家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

武汉同济光谷院区的疑难危重病例讨论会

图源:受访者供

事情当天说好要马上办的,就一定要办到位

医院委派了17个支援医疗队,医院里17个病区。这些医疗队来自浙江、上海、福建、山东、广东、江苏6个省市,每个医疗队30名医生,个护士,一共人。

大家初来乍到,对彼此之间的人员、设备和工作方式一开始也不是很熟悉,医院自己有的近名医务人员,所以把这17个队伍统筹起来也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

人员多,事情也会多,我们同济有自己一系列的医疗常规,比如病例讨论,查房制度,护理制度……每个医院的医护组成,大家的工作方式和程序也有很大的差别,再加上又是在外地,难免也会有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

但大家都是一心想要救人,所以我们就努力帮助大家快速熟悉和磨合——我们以同济本身的医疗常规为基础进行推广,本院医护一对一跟班外地医疗队,同时我们尊重并协助各个医疗队自己的工作展开,这样的搭配也让各个医疗队慢慢地感受到了我们的工作氛围和作风,合作起来也就越来越顺。

我是一个外科医生,职业习惯就是雷厉风行,为了保证效率,任何事情只要当天说要办的,就一定不过夜且一定办到位。比如外地医疗队对我们的信息化系统不熟悉,我们就成立小组一对一地培训;有的医疗队的防护服带少了,医院有的就马上拨……

其实很多都是细节,但是问题的及时解决也会给大家一种安心和信任,所以我必须做好服务,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尽量不让他们的精力分散。

刘院长参与隔离病区的会诊

图源:受访者供

事关生命,不能不督导

到医院来的17个医疗队,由家医院组成,医务人员的来源很广,专业也很广,各个科室的医生都有。一开始大家不熟悉,对彼此的能力和负责度也不了解,所以为了保证工作的有效性,我们还设立了督导组。

有人可能会说,医生做那么多每天还督导会不会不人性化。但这就是医疗常规,医疗督导控制小组,医院必须的,和生命有关的事不能不督导。

我自己也在各个医疗队间循环查,查几次之后就知道大家的风格了。做的好的队伍就请他们面向全院进行经验介绍,大家一起互相学习、讨论,才能让我们的死亡率降到最低。

我们每天开医疗会,我会从高到低念每个队的死亡人数和病死率,所以大家压力都很大。那段时间,我是想见他们又不敢见他们,见他们我的个性和要求让他们压力很大,不见他们,我又怕有些细节没到位。

但其实我心里很清楚,病死率都是相对的,有时候也不是我们医生可以完全控制的了,这个数据也只能做一个指标。我是非常相信的大家的专业能力,只是我这样说了,每个医护之后的24小时就会把各个指标看得更细,包括病例的分析也会更详细,精细一点问题就会少一点。

有一次,ICU队长给我说,刘院长我至少留10个病人,我当时还想,他们负责的病人比较重,可能一个都留不了,但结果都超额完成了任务。

我们这多人,都是在这次疫情中互相学习,当时有队员给我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yoc.com/xglys/10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