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小儿生长维生素湿疹轮状病毒性



?提示:点击上方家庭育儿妈妈课堂↑免费订阅本刊

给婴儿喂养,要根据孩子的需求,提供适量和适宜间隔的喂养。每次母乳喂养的时长和间隔由孩子定,家长只需识别婴儿饥饿信号即可;配方粉喂养,正常调配下满足婴儿对量和次数的需求。

喂养必须按孩子的满足而定,不能机械按奶罐说明或书籍的推荐。所有推荐仅是提供基本概念。

根据基本概念给婴儿准备,最终还是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满足。孩子一旦吃饱就会拒绝,不可能自行进食过量。不论是喂奶,还是辅食,都应满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知道饱,也知道饿。比如吃饱了自然会停止继续哺乳,多一口也不会再接受。所以给婴儿喂奶,孩子会自己控制入量,不需家长刻意控制每次入量。应尊重孩子,让孩子一次吃饱。出现喂养相关问题再根据具体情况解决。让孩子吃饱,观察消化和生长结果。尊重孩子,自然养育。

“把尿”似乎是养育孩子中必做事情。于是乎,家长们会交流把尿便的经验。给婴儿把尿便应不是为了节省纸尿裤,更多是为减少自行排尿便对局部皮肤的影响,有些也许是为减少护理婴儿的负担。但把便和把尿本身违背、剥夺了婴儿自主控制能力。本身2岁左右幼儿就能很好地自主控制排尿便了。

不仅不应给小婴儿把尿,也不应给大婴幼儿把尿。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孩子会感觉尿排在纸尿裤内的不适感。先是尿完后给予家长提示;逐渐就会在尿前给予提示。

家长需要耐心等待,2岁左右,婴儿就会有一定表示了。频繁把尿容易造成肛裂,这与腹压频繁增高对本身较僵硬的肛门压迫所致。

对纯母乳喂养儿,生后15天(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生后2个月内)开始添加每日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混合喂养根据情况酌减(每天配方粉达-毫升可不补充维生素D),伊可新是维生素AD合剂,其中含维生素D国际单位,可给婴儿服用。若希望只补充维生素D,可选择单一维生素D3的胶囊或滴剂。

对于湿疹出现了皮肤破溃,特别是渗水阶段,也只能使用激素和抗生素药物,促使破损尽快恢复。否则会出现皮下感染,导致湿疹顽固。

因为激素具有抗过敏作用,湿疹往往又是过敏引起的。所以,激素可以治疗湿疹。皮肤破溃,很多细菌就会落在破溃处,导致出现感染,所以实际上,湿疹50%是过敏造成的,另外50%是破溃后感染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先是过敏造成了湿疹,紧跟着有细菌着落,使湿疹加重,所以,治疗皮肤已破溃的湿疹,一定不是百分之百的依靠激素,而应该是激素加抗生素药膏。一般建议使用氢化可的松软膏和百多邦,两者混合使用比例为1:1。

这两种药物同时使用,直到皮肤完整,也就是说皮肤表面裂口都已愈合,表面变光滑了,但还有点红、痒等表现时,才能抹一些治疗湿疹的霜、露或膏。

但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把所有标有治疗湿疹的霜或膏给孩子使用,不同程度的湿疹使用的药物不同,不同部位的湿疹使用的药物也不同。

治疗前应先对湿疹进行评估,如果皮肤有裂口、渗出,有些药物成分就会经破溃的皮肤进入血液,引起过敏加重或新的过敏。注意皮肤破溃处只能用激素+抗生素药膏。皮肤表面好转后,才可以使用其他湿疹膏。另外,在破损的皮肤上涂抹保湿霜等,其有些成分也会通过破损皮肤进入血液而造成新的过敏。

所以在给孩子使用护肤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皮肤是否完整。皮肤完整了,才能放心使用;如果皮肤不完整,绝对不能随意使用护肤品。

另外,患湿疹的孩子怕热,湿热可以使湿疹局部充血、发红、痒感增加,所以应避免湿热,尽可能保持凉爽的环境。另外,由于湿疹表面毛糙,易存细菌,出现感染,导致湿疹顽固,所以应该每天给孩子洗澡,目的是为了去除湿疹毛糙面上的细菌和碎片。

每次水温不要过高,偏凉即可,洗澡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最好只用清水洗澡。洗澡后不建议涂爽身粉,因为孩子有可能将其吸入肺内。即使湿疹孩子身上有些皮肤损伤比较严重,仍然需要洗澡,不能使用毛巾擦拭皮肤损重的部位,应该用吹风机将局部烘干或自然晾干。洗澡后尽快给孩子用药效果会更好。家中温度尽可能保持在24~26℃,同时,减少孩子出汗,也能避免湿疹加重。除此之外,最好不要带孩子去公共泳池游泳。

平躺睡觉时咳嗽,白天清醒时没问题,应考虑鼻部问题。鼻分泌物在平躺时倒流,积攒到一定量即可刺激咳嗽。如果伴有张口呼吸/打鼾,应考虑腺样体肥大;如果不打鼾,可考虑鼻炎。如果晚上睡觉伴有流涕、鼻塞、甚至喘,与过敏有关,应考虑与床上物品有关。请教医生,确定引起夜间咳嗽原因。

婴幼儿身高增长规律

身高(身长)指头、脊柱、下肢长度的总和,即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

身高(身长)有其增长规律,婴儿诞生时身长50cm左右,出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约25cm,为生长第一高峰;随后身长(身高)增加速度随年龄增加而减慢,前3个月的身长(身高)增长约等于后9个月身长(身高)的增长。也就是说,婴幼儿的身长(身高)发育同样也是一个非匀速增长过程。

此外,不同时期身高的增长还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孩子生长的快慢不是与其他人比较,而是应该借助生长曲线与孩子过去相比。

选择儿童生长曲线,将能够记住的孩子以往的身高按照当时孩子的年龄画在曲线上,再将各点连成线,这样家长就可观察到孩子的身高是否以曲线所标示的速度在生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生长的轨迹,这个轨迹应与生长曲线的变化趋势相符。孩子长得快与慢不是家长能够很清楚地感觉到的,需用科学的评判标准——婴幼儿生长发育曲线作为依据。依据儿童生长曲线,如果发现孩子的生长过快或过慢,都应看医生,寻找其原因。

与体重相比,婴儿的身高(身长)变化相对稳定,急性疾病等问题不会影响到身高。如果身高生长出现缓慢,说明存在问题的时间较长。

一般来说,孩子身高长得慢,家长最先怀疑的是孩子缺少微量元素。实际上,这种情况应该与微量元素无关,首先应该考虑与喂养有关。应该注意几点:孩子进食的数量、种类、性状,以及消化吸收状况,再有是否存在异常丢失(比如,过敏、先天性疾病等)。对于不到2岁的孩子最好能够保证每天至少毫升配方粉,再有保持3次固体食物,注意食物性状。

婴幼儿体重增长规律

体重是婴幼儿器官、系统、体液的综合重量,它是反映婴幼儿生长与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

婴儿诞生时平均体重为3.3千克左右,出生前半年的婴儿体重增长较快,尤其是头两个月体重每天增加20~30克。出生后第一年是小儿体重增长最快的一年,为生长的第一个高峰。

在这个高峰期内,体重增加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减慢,前3个月体重的增加约等于后9个月的体重增加,并非一个匀速增长过程。1岁以后孩子的体格发育速度有所减缓,但在1~2岁内,体重仍然呈稳步增长,一年平均增长2.5千克左右。

婴幼儿乃至成人,体重受遗传的影响比较小,受营养、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比较大。比如,疾病时体重会迅速下降,好转后又快速回升。对婴儿来说体重与喂养关系很大。(关于喂养与体重的关系,请参考《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5:小儿营养与辅食添加》。)

孩子体重的增长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而且增长速度不可能以“绝对增长克数”衡量,所以要使用生长发育曲线。如果体重偏离同龄正常孩子的生长发育曲线了,要寻找原因。

在此提醒家长要定期给宝宝测量体重,按照体重曲线图分析宝宝体重增长的情况,这是监测宝宝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重要途径。孩子体重增长过快或过慢都要引起重视。

宝宝年龄越小,脏器功能相对不足,对营养素数量和质量要求越高。母乳成分会随着喂养时间而变化。配方粉分成不同阶段也是尽可能模拟母乳而来的,针对不同阶段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而言,年龄大的婴幼儿,脏器功能相对较强,完全可以接受为小年龄婴儿准备的配方粉。

阶段越小的配方粉,所含的营养元素越全面,越均衡,也更容易消化,所以大宝宝可以吃小宝宝的配方粉。反过来,小宝宝却不能吃大宝宝的奶粉,因为年龄小的孩子对高一阶段的配方粉中的大元素颗粒接受能力比较差,容易出现腹泻或消化不良等症状,尤其是新生儿阶段的宝宝,配方粉的选择必须符合其年龄阶段,不可超前。

当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还是应该选择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配方粉。因为大宝宝使用小宝宝的奶粉容易出现营养物摄入过多,导致肥胖。

轮状病毒引起的胃肠炎常发生于秋冬季节(10月-次年2月),所以过去被称为“秋季腹泻”,虽然轮状病毒性胃肠炎不仅仅发生于秋季,但秋季仍是高发季节。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2岁的婴儿,4岁以上比较少见。通过大便轮状病毒抗原能够快速测定。要求家长孩子腹泻后,将大便标本留于干净的塑料瓶内或保鲜膜内,在婴幼儿排便后2医院化验室进行检测。

患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时,孩子会发热、呕吐,大便呈稀水样,也可形容为“蛋花汤”样。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初期,孩子以发热和呕吐为主,呕吐期间,进食液体比较困难,往往是喝10毫升水,呕吐出20毫升。这时,家长应该尽可能保持孩子处于安静状态,尽可能减少呕吐次数。同时,诱导排便也是制止呕吐的有效方法。早些排出胃肠内的毒素,还有利于疾病的早期恢复。

轮状病毒胃肠炎仍然符合感染性胃肠炎表现——发热、呕吐在先,紧接着为腹泻阶段,以水样便为主。对婴幼儿来说,非常容易出现脱水,应积极治疗。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病程在5~7天,对孩子的主要危害是脱水,预防和治疗脱水尤为重要,益生菌辅助,母乳+乳糖酶或不含乳糖配方奶支持,5~7天即可自愈。

血管瘤是血管在皮下的聚集,其所处部位的皮肤平整或高出普通皮肤,形状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鲜红、发蓝或深紫。血管瘤大小不一,小如笔尖、大如硬币。血管瘤有三种类型:典型的草莓状血管瘤、深部血管瘤和混合血管瘤。

血管瘤其实不属于“肿瘤”,而是先天性血管畸形的一种。在每位新生儿中就有5位有血管瘤,其中草莓状血管瘤在新生儿中并不少见。

血管瘤按压时局部颜色变浅,无痛感,按压停止后恢复紫红色。初期,特别是1岁半前,血管瘤有增大趋势,待孩子1岁半之后有些血管瘤的生长停止,紫红色肿物上开始出现正常皮肤颜色的点块,随之肿物逐渐变小,于2岁半左右基本消失。

对于增长过快的血管瘤,应该请教皮肤科或外科医生。特别是长在颜面部、头部、骶尾部的血管瘤,更应尽早与专科医生交流。如果血管瘤小,又没有长在以上提及的部位,不着急手术治疗。如需治疗,方法包括口服心得安、局部打药、激光、手术等方法。具体采用哪种方法治疗或继续观察,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

家长可每隔2~4周,在旁边有标尺的前提下给血管瘤拍照,这样很容易让医生了解血管瘤大小及颜色的变化,过早手术未必能根治。

很多母乳喂养儿,本身排便次数较多,性状偏稀。只要进食正常和生长正常,也没有理由进行干预和治疗。母乳喂养婴儿排便次数多、大便偏稀、排气多,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只要婴儿体重增长满意,不需担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做诊断依据,医院诊断为准)

家庭育儿妈妈课堂推荐阅读

答疑小儿护理(补钙、荨麻疹、脐疝、红屁股、不出牙、疫苗后高烧等)(点击蓝字即可阅读,下同)

答疑小儿生长发育(竖抱、站立、断奶、痰音、呼吸道肠胃、对眼、流感疫苗等)

答疑小儿常见病(湿疹、鹅口疮、鼻塞、发烧、感冒、腹泻、大便带血等)

答疑小儿护理(幼儿急疹、经常腹泻、突然大哭等)

答疑小儿生长(安抚奶嘴、语言发育、趴睡、消化不好、轮状病毒疫苗等)

答疑小儿护理(新生儿痤疮、唇系带、大运动发育、磨牙棒、宝妈染发烫发等)

答疑小儿护理(戒夜奶、刷牙、定型枕、牙齿黑点、配方粉、益生菌等)

《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崔玉涛著东方出版社)授权内容发布。

家庭育儿妈妈课堂(CandyBook8)为本套书内容独家代理。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我们将按照《







































白癜风能治吗
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yoc.com/xglhl/9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