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搏动的唇缘唇恒径动脉文献回顾
?
唇恒径动脉(Caliber-persistentlabialartery,CPLA),是指上、下唇动脉主干在向唇部粘膜下组织延伸时,管径未减小(正常应逐渐缩小),而维持管径不变所形成的一种血管异常。CPLA在体格检查时,常表现为无症状或伴有溃疡的丘疹样皮损,通常位于下唇。CPLA容易被误认为恶性肿瘤,而在穿刺活检或进行手术时,导致严重的出血。Howell和Freeman研究发现,年龄大于40岁的人群,CPLA的发病率约为3%。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5岁,因发现下唇结节10年就诊,该结节逐年增大,无症状,无溃疡。外院皮肤科考虑该结节有恶性可能,怀疑为基底细胞癌,建议穿刺活检,遂来院就诊。入院体格检查:下唇中线处可触及无痛结节,质地偏软,移动度尚可,有轻微搏动感。
?
图1: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下唇中线处一无症状、无溃疡的质软结节,有波动感(箭头所示),局部肤色无明显改变。
遂行超声检查,所使用的探头为7-15Mhz高频变频探头,检查时多垫耦合剂。超声所见:下唇中线处见粗大管状无回声结构,长约21.7mm,宽约2.3mm,由深方口轮匝肌向唇表面延伸,走行迂曲,考虑为异常血管结构,血管壁未见明显增厚,管壁无钙化或斑块。CDFI:管状无回声腔内充盈动脉血流信号,可探及动脉频谱,PSV:9.5cm/s。周边软组织包括皮层、口轮匝肌均正常,无明显肿胀,亦未发现类似血管结构或动静脉短路。超声提示:下唇无回声血管样结构,考虑CPLA。
图2:沿下唇长轴检查(横断面)显示一无回声圆形结构(a),位于高回声的真皮层(dermis)内,其后方弧形低回声为口轮匝肌(orbicularismuscle)。
图3:沿下唇短轴检查(矢状面,探头置于口腔内粘膜面)显示迂曲的无回声管状结构(a),穿过下唇各层结构至唇表面。dermis:真皮层(高回声),orbicularismuscle:(口)轮匝肌(低回声)。
图4:位置同图3,彩色多普勒显示无回声管状结构(a)内充盈血流信号,走行迂曲,直径明显宽于周边血管,且周边真皮层(dermis)及口轮匝肌(orbicularismuscle)内未探及类似异常血管结构。
图5:位置同图3,频谱多普勒于上述管状结构内探及动脉频谱,PSV:9.5cm/s(箭头所示),RI:0.53,进一步证实为动脉。
得知超声结果后,临床及时终止计划中的穿刺活检,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术中严重出血,改为定期门诊随诊,患者随访中并无不适主诉。
病例讨论:唇恒径动脉(CPLA),最早由Howell和Freeman于年描述,而由Mikó于年命名。已报道的CPLA病例年龄在20-88岁之间,其中50-59岁居多,男女比例约为1:1,以下唇多见。
CPLA通常无症状,有时可合并出血或溃疡。该病常于体格检查口轮匝肌时被发现,常表现为实性、隆起、质软结节,呈线状或丘疹状,皮色正常或呈蓝色,有时可及搏动。
随着患者年龄增长,CPLA的搏动感可越发明显,可能是因为血管粥样硬化所致。此外,CPLA可表现为慢性、反复的溃疡,这往往由于局部缺血所致。
CPLA容易被误诊,Lovas报道多例CPLA被误诊为鳞状细胞癌、粘液囊肿、硬化型涎腺炎等。
CPLA需要与诸多血管或非血管病变相鉴别,包括血管瘤、假动脉瘤、静脉曲张、粘液囊肿、刺激性纤维瘤、硬化型涎腺炎,以及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而CPLA特有的搏动感及超声表现,均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相关链接:
多发粟粒状皮肤骨瘤
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
Moulin线状皮肤萎缩
囊实性汗腺腺瘤
=唇缘的病变也可来源于血管=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yoc.com/xglhl/8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学术前沿平阳霉素治疗新生儿龈瘤1例
- 下一篇文章: 看嘴唇,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