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常见病的推拿按摩,有孩子的都收藏啦



推拿医术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不需要用药就,就能达到治病的作用。宝宝生病了,如果妈妈懂得一点简单的推拿按摩方法,不仅帮助宝宝尽快治好病,还能免去宝宝打针吃药的痛苦。因此,小儿推拿可以用来治疗小儿发烧、腹泻、遗尿、咳嗽、便秘、腹胀等疾病。

治疗儿童发热的穴位按摩

1、攒竹(天门)

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30到50次。

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心经(心火)

中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到次。

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涌泉

足掌心前1/3凹陷处。

用拇指端按揉,称揉涌泉,用两拇指面轮流自足根推向足尖,称推涌泉。

揉30~50次,推~次。

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

推涌泉能引火归元、退虚热、常与揉二马、运内劳宫等配伍,治疗烦躁不安、夜啼等症;若与退六腑、清天河水配合,亦可用于实热证。揉涌泉能治吐泻,左揉止吐,右揉止泻。

风寒感冒的穴位按摩

病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头痛身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特点,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

1、外劳宫

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

用揉法,称揉外劳宫;用掐法,称掐外劳宫。

掐5次,揉到次。

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肠鸣、腹泻、痢疾、脱肛、遗尿、疝气。

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掐佳穴,兼能发汗解表。揉外劳宫主要用于一切寒证,不论外感风寒、鼻塞流涕以及脏腑积寒,完谷不化,肠鸣腹泻,寒痢腹痛,疝气等症,且能升阳举陷,故临床多配合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天田等治疗脱肛、遗尿等症。

2、肩井穴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

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称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称按肩井。

拿3~5次,按揉10~30次。

感冒,发热,上肢抬举不利等症。

拿、按肩井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临床常与四大手法配合,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症。本法亦为治疗的结束手法,称总收法。

3、二扇门

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

掐5次;揉到次。

惊风抽搐,身热无汗。

掐揉二扇门能发汗解表,退热平喘,是发汗的有效方法。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风寒外感。本法与揉肾顶、补脾经、补肾经配合应用,适宜于平素体虚外感者。

风热感冒的穴位按摩

小儿主要表现为发烧重,但怕冷怕风不明显,鼻子堵塞流浊涕,咳嗽声重,或有黏稠黄痰,头痛、口渴喜饮、咽红、咽干或痛痒。大便干,小便黄,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咽部充血,舌苔薄黄或黄厚,舌质红、脉浮而快。

1、天河水

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到次。

外感发热、潮热、内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重舌、惊风等一切热证。

(1)清天河水性微凉,较平和,能清热解表,泻火除烦,主要用于治疗性病症,清热而不伤阴分。多用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唇舌生疮,夜啼等症;对于感冒发热、头痛、恶风、汗微出、咽痛等外感风热者,也常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

(2)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

2、肺经(肺金)

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到次。

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喘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症。

(2)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症。

3、大椎

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用中指端揉,称揉大椎。

30~50次。

发热、咳嗽、项强。

揉大椎有清热解表作用,主要用于感冒、发热等症。此外,以屈曲的食、中指蘸清水在穴位上提捏,至皮下轻度瘀血,对百日咳有一定疗效。

咳嗽多痰的穴位按摩

1、天突

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正中。

用中指端按揉,称按揉天突,用双手拇、食两指对称挤捏,称挤捏天突。

按揉15~30次,挤捏1~3次。

咳喘胸闷,恶心呕吐,咽痛等症。

按揉、挤捏天突,能理气化痰、降逆止呕,对因气机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引起的痰喘、呕吐有效,若配合按揉膻中、运八卦、揉中脘等效果更佳。

2、丰隆

外踝尖上8寸,股骨前缘外侧1.5寸。

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称揉丰降。

20~30次。

痰鸣气喘。

揉丰隆能和胃气、化痰湿,主要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多与揉膻中、

3、小横纹

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等。

推掐本穴能推热、消胀、散结。主要用于脾胃热结、口唇溃破及腹胀等症。临床上用推小横纹治疗肺部干性罗音,有一定疗效。

4、膻中

胸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

用中指端按揉、称揉膻中,用两拇指从本穴分推至两乳头,称分推膻中,用食、中两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中。

~次。

胸闷、痰鸣、喘咳、呕吐、呃逆等症。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推揉之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吐逆、喘咳均有效。治疗呕吐、呃逆、嗳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等合用;治疗喘咳常与推肺经、揉肺俞等合用;治疗痰吐不爽常与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按揉丰隆等合用。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穴位按摩

1、板门

手掌大鱼际平面。

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到次。

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

(1)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2)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2、中脘

脐上4寸,位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处。

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喉向下推至中腕,称推中腕。

揉或推~次,摩5分钟。

腹胀,腹痛,呕吐,泻泄,食欲不振等症。

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对腹胀、腹痛、泻泄、呕吐、食欲不振等有效,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合用。推中脘能降逆止呕,常用于治疗胃气上逆、嗳气呕恶等症。

3、足三里

外侧膝眼下3寸,股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用拇指按揉,称按揉足三里。

20~50次。

腹胀,腹痛,呕吐,泻泄等症。

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多用于消化道疾患。治疗呕吐,多与推大柱骨、分腹阴阳合用;治疗腹虚腹泻,多与补大肠、推上七节骨合用;另外,还与摩腹、捏脊等配合应用于小儿保健。

4、脾经

拇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到次。

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1)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萌萌提醒

在给宝宝推拿的过程中注意以下事项

1、室内温度不冷不热,感觉舒服为度。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增加室内氧气的含量,可更好地濡养人体。

2、推拿者修剪指甲,手上皮肤保持滋润光滑,以免刺激孩子的皮肤。推拿前要洗手,讲究卫生。

3、只需推拿一只手上的穴位,气血就可以通达五脏六腑,起到全身调理的作用,不需要两只手同时推拿。多推拿左手上的穴位,是因为心脏在左侧,推拿左手可使血液循环和能量传递相对快一些。

4、取穴准确,用力适度。

切记:不要给孩子推疼了,不要推出水泡,不要推青或推肿了,是否有效不在于用力的大小,而在于穴位的选择是否正确,是否对症。不过,用力也不能过轻,否则就没有效果。推拿速度以每分钟~次为宜,轻症或是虚寒证的病人,用力宜轻,速度宜慢,每日推拿1~2次;

5、推拿时避免皮肤摩擦过度,可用爽身粉、淀粉等涂到推拿部位,以免皮肤出泡、磨破等。

(附)宝宝推拿按摩的常用穴位图解

本文由萌孩控团队原创发布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好
北京最好的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yoc.com/xglhl/1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