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



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 http://pf.39.net/bdfyy/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为一种颅内多薄壁血管所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在临床较为少见,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也有所提高[1]。为更好地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需要对CT和MRI表现进行研究,并探究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笔者以3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准确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标准[2],并经过病理证实;选择年2月至年10月本院收治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34例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13例,年龄12~77岁,平均年龄(42.12±5.98)岁;病程7h~3年,平均病程(1.99±0.65)年。病灶部位包括:额叶4例,左侧顶叶、额叶交界处3例,颞叶4例,颞叶枕叶交界处5例,枕叶3例,小脑7例,岛叶3例,中脑2例,多发病灶3例。病灶直径0.3~5cm,平均直径(1.6±0.5)cm。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9例,偏身感觉障碍3例,眩晕7例,癫痫8例,神经功能障碍5例,右下肢活动不便3例,视物不清3例。合并有高血压3例,合并糖尿病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CT诊断:使用GE全身层螺旋CT扫描仪,型号为OptimaCT,患者取头颅横轴位进行扫描,层厚为5mm。

MRI诊断:使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机扫描,型号为MagnetomAvanto。首先进行自旋回波与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进行常规的扫描,平扫5个序列,包括矢状位T1WI、横断位T1WI、FLAIR等。注射钆喷酸葡胺(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扫描参数:T1WITR为ms,TE为11ms,T2WITR为ms,TE为.5ms。层厚为8mm,间隔为2mm。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MRI检查,并观察CT检查、MRI检查及CT联合MRI检查的检出率、误诊率、漏诊率。影像学诊断由2名医生进行讨论,如出现分歧则由另一名工作5年以上医生参与讨论确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MRI单独及联合诊断结果比较

34例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且经病理证实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T检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共14例,误诊10例(4例动静脉畸形,3例胶质瘤,3例颅咽管瘤),漏诊10例;MRI检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误诊6例(3例动静脉畸形,2例胶质瘤,1例颅咽管瘤),漏诊2例,MRI与CT联合检查检出30例,漏诊2例,误诊2例(误诊为动静脉畸形)。MRI联合CT诊断检出率更高,与病理诊断无明显差异;而CT单独诊断检出率、MRI单独诊断检出率与病理诊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种检查方法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CT表现:共检出高密度影18例,出现混杂密度共4例。病灶大小均不等,为0.3~5.0cm。

MRI表现:平扫可见T1WI混杂信号10例,高信号为12例,低信号为6例,等信号为6例。T2WI为高信号10例,混杂信号10例,低信号14例。患者均无水肿。MRI增强可见强化15例,无强化19例。22例出现T2WI的典型半环形信号和环形信号,2例出现玉米花改变。

3讨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病程时间长短不等,占血管畸形的10%左右,可单发也可多发,且普遍病灶小,患者临床表现与颅内病灶发生部位和病灶变化等均有明显关系,因此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属于隐匿性的血管畸形,利用血管造影显影较为困难,因此目前多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联合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诊断[3]。CT和MRI是目前临床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检查方法。CT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有效手段,扫描速度较快,且产生的图像能够较好的显示出血管瘤的部位,有助于医生测量患者肿瘤的大小,且价格低廉[4,5]。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主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均匀密度影,出现点状钙化,病灶无水肿,部分病灶会伴有出血从而表现为高密度影。

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较高,MRI可见病灶的含铁血黄素和血栓,出现T2WI及T1WI的低信号影,且病灶轮廓均较为清晰,当出现出血病灶时,会出现T2WI等高信号[6]。典型MRI影像可见瘤体的桑葚样、玉米样的混杂信号,占位效果不明显。部分学者认为,MRI是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7,8]。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CT检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共14例,误诊10例,漏诊10例;MRI检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误诊6例,漏诊2例,MRI与CT联合检查检出30例,漏诊2例,误诊2例。MRI联合CT诊断准确率更高,与病理诊断无明显差异,CT、MRI单独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多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价值更高,可以结合两种影像学特点对患者进行综合判断。而本研究的误诊和漏诊,经过分析可能是由于患者的病灶较小,极易误诊为动静脉畸形、胶质瘤等。

综上所述,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CT和MRI诊断价值均较高,CT诊断的准确性较低但是价格低廉方便快捷,而MRI联合CT诊断价值更高,MRI对含铁血黄素的检测更为敏感,对病变有定性诊断价值,需要医生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手段,并综合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yoc.com/xglhl/12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