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看蓟医津云刊发文章援甘医生杨小
导语
助力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多年来,医院担负着对口帮扶甘肃的任务,他们在这片高原之地留下了蓟医人的足迹,赢得了被帮扶地区人民的尊重。如今,甘肃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蓟医人的付出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日前,津云新媒体就刊发文章《援甘医生杨小慧:让患者重见高原美是我最大的心愿》,讲述了受援地区和援助医生之间的感人故事。
11月22日《甘肃日报》报道,甘肃最后8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省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天津帮扶的贫困县全部脱贫。收到医院眼科袁主任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发送医院的杨小慧,二人搭档了一年多时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成了亲密的战友。
11月24日上午,杨小慧刚刚做完一台手术,还没走出休息室她的手机铃声就响了。打来电话正是远在古浪县的袁主任打来的,袁主任接诊了一例疑难杂症,需要杨小慧帮助,一场远程会诊随即展开。
杨小慧是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年6医院,今年8月帮扶期满回到家乡,但杨小慧也以另一种方式留在了古浪。
我找那个天津丫头
古浪县隶属于甘肃省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乌鞘岭、腾格里沙漠,这些耳熟能详的地理标志都和古浪有交集。
平顶山高耸入云,山将天空分隔成乌黑和多彩的颜色。任由云有多种色彩,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时而成片时而成团,低压压的让人感觉天空就在手边。
记者虽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高反,但呼吸却需要多用些力气。
平顶山下是狭长的古浪县城,县城不大,开车15分钟就能横穿主干道。医院在县城边,医院硬件设施在周边几个县城算是不错的。
医院眼科门诊算是当天最热闹的地方,患者早已将门口的座椅占满,一名老大爷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老大爷手里拎着一个旧式皮包,拉链已经褪色,他排在候诊区第三位,或许是时间等久了,他拉开皮包拉链,从皮包里拿出一块馒头,馒头没有热气,啃上去要费些力气,啃了几口后老大爷又掏出一个磨掉外皮的保温杯喝了几口热水。
老大爷姓王,今年60岁,家住在距离县城40公里外的一个小村子,从村子到县城坐公交车要2个多小时,天刚蒙蒙亮他就出来了,早饭都没顾得吃。“我就是来找那个天津丫头的,他看好了我的眼,我这次来复诊。”王大爷说。
4年前,王大爷总感觉眼睛干涩,一开始没有在意,因为像古浪这种高原地区,风沙大气候干,眼睛干涩很正常,几乎没人当回事。可王大爷发现,自己的视力下降得厉害,即便戴上老花镜还是没能控制视力下降的趋势。
王大爷曾在乡村诊室就诊,医生认为是沙眼,给开了些药,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在外地打工的子医院去看看,一开始王大爷并不愿意去,一来是周边人很多类似病症的,医院不知道要花多少钱,王大爷舍不得,不过在子女的坚持下,医院就诊。
就诊当天,王大爷正好赶上杨小慧坐诊。杨小慧检查发现王大爷的角膜浑浊,视力仅剩下0.2左右,这并不是普通的沙眼,而是病毒性角膜炎,普通的抗病毒药物无法根治。
杨小慧立即改变原来的治疗方法,更换了药物,仅仅两周后,王大爷的角膜炎症明显减退,王大爷的视力也比以前提升了。“天津来的专家非常负责,这丫头人也很好,开的药也不贵,我来这算是找对人了。”王大爷说。
来帮扶非我莫属
今年48岁的杨小慧是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蓟州区和古浪县是对口帮扶单位。年,医院向医院申请派遣眼科专家前去交流。
杨小慧说,当时科里就属她年龄最合适,她的孩子在外上大学,老人身体硬朗,丈夫也是医生,家庭负担较小。杨小慧是搞业务出身,她想通过这次交流的机会多接触一些病例,尤其是高原病例。
抱着这个目的,杨小慧毅然报名了,让她没想到的是,丈夫也报名了。老父亲得知夫妻俩双双报名的消息后非常支持,老父亲说医生就是干这一行的,哪有病人去哪,医院需要谁去谁就去。最终,杨小慧成行,她记得临行那天,夫妻俩并没有想象中的依依不舍,而是互相鼓励,讨论更多的是病人和病例。
他们是夫妻,是同事,更是战友,多年来两人形成了特殊的默契,每次遇到疑难杂症或者支援任务前,夫妻俩都会用专业知识“预热”,提前进入状态。
告别了蓟州的青山绿水,来到河西走廊的戈壁高原,还没来得及欣赏风景的杨小慧就被高反打了个下马威。来的第一天,或许是因为旅途劳累体力消耗过大,晚上头痛得难以入睡,当地同事告诉她,这是高反,可以吸氧或者用药物缓解,就这样晚上吸氧成了杨小慧的“必修课”。
真正接手医院眼科工作时,杨小慧发现科室人少设备缺底子薄,仅能支持眼科常规手术,这就意味着很多眼科疾病难以治疗。
让患者看见是我最大的心愿
高原地区眼科疾病是常见病患者多,可眼科的现状无法满足患者就诊,医院眼科袁主任心急如焚,以前单靠她自己难以支撑整个科室,杨小慧的到来让袁主任有了帮手,医院带来了新设备。
袁主任说,杨小慧主任自带的裂隙灯成了科室的“宝贝疙瘩”,解决了很多病症的确诊。杨小慧手里的裂隙灯跟随她十多年了,这个设备还不如手掌大,可它能清楚的看清眼底的症状,对眼疾确诊非常有帮助。在杨小慧到来前,医院眼科没有这种设备。
杨小慧曾接诊了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医院认为小伙子是角膜炎,给他开了很多药但效果不佳。杨小慧接诊时,小伙子仍然坚持认为是风沙大导致的角膜炎。
杨小慧通过裂隙灯观察发现,小伙子患的可能是脉络膜血管瘤,他的视力已经低至0.1了,为了进一步确认,她让小伙子进行CT检查,最终确定了杨小慧的判断。
可小伙子并不买账,他认为自己这么年轻不可能患瘤,让小伙子更担忧的是血管瘤治疗可能会花很多费用,对他并不富裕的家庭是很大的负担,小伙子恳求杨小慧进行常规治疗,只要视力能提高些就可以了。
杨小慧告诉小伙子,这个病并没有想象的可怕,治疗费用也不是很高,小伙子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杨小慧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让医院检查,如果诊断结果一致,让小伙子再回来治疗。
没过多久,小伙子再次找上门,他医院的诊断结果来了,果真证实了杨小慧的判断。“你们天津来的专家太厉害了!”小伙子感慨地说。
在医院帮扶一年多以来,杨小慧每周的接诊量超过例,这里有平原地区很难遇到的高原眼科疾病,让杨小慧涨了不少见识。杨小慧的到来,也让一些像王大爷、年轻小伙那样长期饱受眼疾困扰、甚至因为担心治疗费用过高而放弃治疗的患者重见光明。“高原很美,让他们重新看到高原美,我的工作就值了。”杨小慧说。
摘“帽”不摘帮扶
一年来,杨小慧治愈的患者超过例,在杨小慧帮扶期满即将离开的时候,有几位患者特地赶来为她送行,一位老人叫家人开车一个多小时从乡下赶来,还有患者为杨小慧带来了家乡的特产。
这医院副院长祁玉花热泪盈眶,祁玉花告诉记者,杨主任在医院工作一年来,让眼科的接诊和治疗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以前白内障手术都需要外请专家,医院眼科完全能进行。
杨主任通过自己的途径,帮助医院搭建了远程会诊平台,县医院和医院建立了联系,疑难杂症可以通过远程会诊解决,杨主任为医院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
蓟州区对口古浪县帮扶干部高杨告诉记者,蓟州区对古浪县的帮扶效果显著,两地派遣医生、技术人员相互交流不仅让古浪当地的医疗条件得到提升,也让蓟州区的医护人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技能。脱贫摘“帽”不摘帮扶,接下来蓟州区将一如既往支持古浪县的建设,像杨小慧主任这样的远程会诊将会成为常态。“人虽然离开了古浪,但根要扎在古浪,这是我们每一个帮扶干部的心声。”高杨说。
文章来源:津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myoc.com/xglhl/11642.html
- 上一篇文章: 你一生气,肝就罢工,肝罢工了,后果很严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