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表现为头晕的脑血管病,你会误诊吗神
白癜风遗传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924/4262246.html
9月21日,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上,来自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医院)的邱峰教授,就血管源性头晕的诊断与鉴别做了精彩分享。
前庭疾病分类及分型
前庭疾病根据病变的解剖部位分成外周性或中枢性两类,以内耳门为界限。
前庭中枢性眩晕包括:前庭性偏头痛、脑血管病(PCI)、多发性硬化、;颅颈部交界区肿瘤、肿瘤性病变(原发性、转移性、副肿瘤性)、癫痫、遗传性共济失调、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正压性脑积水)
急性前庭综合征-后循环卒中
根据病变区域不同,表现为相应结构受损的症状体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晕、眩晕,易漏诊,特别是椎动脉颅内段的病变。
其他典型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复试、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肢体或躯干共济失调、霍纳综合征、交叉性或偏身感觉障碍、肢体运动障碍。
椎动脉夹层
由于没有随机双盲的试验被报道,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仍然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指南推荐对症治疗原则:
1.对仅有缺血症状、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应避免引起血压及颅内压增高的诱因;
2.严重高血压/mmHg可适度降压,减少夹层动脉瘤扩张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机会;
3.头痛时可用止痛药,保持通便可用缓泻剂等。
外科手术及血管内治疗:
1.当出现SAH时,需进行紧急的外科干预;
2.症状性动脉瘤样扩张;
3.颈内动脉或椎基底系统颅内段夹层动脉瘤可采用血管成形术,包括球囊扩张和放置支架。
预后:
颅外段夹层动脉瘤预后较好,10年预期生存率为92%,70%-80%的患者可恢复正常或遗留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致死率、致残率高,75%的患者死亡,幸存者中半数遗留中、重度神经功能缺失。
脑动脉夹层的复发率较低。没有证据提示,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防止脑动脉夹层的复发。
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
是硬膜窦及其附近动静脉间的异常交通,占脊髓血管畸形的60%~80%,可发生于脊髓的任何节段,但以中胸段至上腰段多见,较少发生于骶段,仅有2%发生于颈段和寰枕交界区。
因该病所出现的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是不可逆的脊髓损伤,因此治疗时需要在缺血或静脉血检导致不可逆的脊髓损伤之前,闭合动静脉瘘口,解除静脉高压。
目前临床开展较多的是外科手术和经血管途径栓塞治疗,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栓塞材料的改进,栓塞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应提高,且复发率低,因此临床多选用栓塞治疗,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VBD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变异性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异常延长、梭形扩张、扭曲或成角畸形。
临床分型:
无症状型:多数人为此型,占70%;
后循环缺血型:发作性头晕、视物旋转伴视物模糊、耳鸣等。
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瘤病(FICA)
遇到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需考虑存在家族史可能。
FICA为一种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疾病,其致病基因位于人体染色体7q11,2-21,称为脑海绵状血管畸形-1基因。
毛细血管扩张
血管畸形可分为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病理表现大腔、壁薄)、静脉畸形和毛细血管扩张。
其中毛细血管扩张(颞叶、海马、延髓、桥脑易出现)发病率最低,约占脑血管畸形的16%-20%,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病因不明,可能与毛细血管发育异常有关。
脑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畸形,其发病率较低,头颅CT及全脑DSA均不能显示,MRI平扫的检出率也非常低,再加上对脑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认识不足,所以漏诊率高。
毛细血管扩张症属于不伴动静脉分流的脑血管畸形。
大动脉炎(头臂型)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是指一类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血管病。
按发病原因分类
(1)感染性血管炎
包括梅毒性血管炎、细菌性血管炎、真菌性血管炎和病毒性血管炎。
(2)原发性血管炎,只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结节性动脉炎、过敏性肉芽肿、TAKAYASU综合征、Wegner肉芽肿、淋巴细胞性动脉炎、过敏性动脉炎。
(3)继发性血管炎,为系统性或全身疾病所引起
包括自身免疫病合并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和重叠性胶原病)以及感染、药物和肿瘤相关的过敏性血管炎。
(4)不能分类的血管炎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如血栓闭塞性血管炎、Moya-Moya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Cogan综合征、孤立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影像学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一个主要诊断手段是脑血管造影,约60%的患者出现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多发性的血管交替狭窄和扩张。
原发性血管炎的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和多灶性神经系统障碍,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或首发症状非常严重。
2.血管造影发现多发的动脉节段性狭窄。
3.除外系统性炎症或感染性疾病。
4.软脑膜或脑实质活检证实为炎症,无微生物感染、动脉粥样硬化和肿瘤的证据。
治疗
对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的治疗首选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
不论是活检证实或是血管造影确诊的血管炎,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均有一定的疗效。
到目前还没有确定是否所有诊断为血管炎的患者均应使用,在药物剂量以及疗程长短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
CADASIL
CADASIL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合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是一种遗传性小动脉疾病,位于19号染色体上的Notch3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疾病。
表现为皮质下缺血事件,并导致进行性痴呆伴假性球麻痹。
临床表现
1.多在35-45岁发病,多无高血压史,常有家族史。
2.患者反复出现TIA,皮质下梗死及腔隙性梗死的症状体征,可伴有头痛、痴呆、假性球麻痹、抑郁和尿便失禁。
3.CT或MRI显示皮质下或脑桥的梗死灶。
脑或者皮肤活检可见特征性血管壁变厚,血管平滑肌中层细胞嗜锇颗粒沉积。检测基因突变可以确诊。
诊断标准
(1)发病情况中年起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
(2)临床表现脑缺血性小卒中发作、认知障碍或情感障碍等表现中的1项或多项。
(3)头颅MRI脑白质对称性高信号病灶,颞极和外囊受累明显,伴腔隙性脑梗死灶。
(4)病理学检查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嗜锇颗粒或Notch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呈现阳性。
(5)基因检查Notch3基因突变。
满足前3条加(4)或(5)为确定诊断;只有前3条为可疑诊断;只有前2条为可能诊断。
本文由王丽雅根据邱峰教授会上发言整理
编辑
王弘
投稿
wanghong
dxy.cn题图
站酷海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myoc.com/xglhl/11172.html
- 上一篇文章: 血管瘤科普漫画系列十血管瘤是否需要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