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尿道血管瘤引发的ldquo血案
血管瘤是由胚胎期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
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
海绵型血管瘤危害较大,
可侵袭周围组织及因外伤
或溃疡而发生严重出血,可引起严重感染。
故事发生(特殊案例)
小刘是一位青年女性,对生活充满激情。但最近有个问题一直深深地困扰着她,每次排便,不管是大便还是小便,尿道口总是大量渗血,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医院,一直没有效果。来到我们科室时,小刘已经是满脸疲惫,身心焦虑,甚至有点怀疑人生!
查体:外阴呈已婚式,尿道口、阴道口无异常,遂建议行尿道膀胱镜检术,术中发现距尿道1cm处可见一大小约1cm新生物,质软,呈暗红色,部分呈蚯蚓状改变,凸出尿道粘膜表面,触之渗血,膀胱、膀胱颈正常,排除相关禁忌症后,在腰硬联醉下行尿道新生物电切+电凝术,术后病理提示:符合尿道血管瘤。术后排尿正常,开开心心出院回家了。
尿道血管瘤的形成
血管瘤由血管组织构成,是起源于血管的良性肿瘤,属于脉管瘤的一支。其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一般以皮肤和内腔最为多见。临床上常分为毛细血管瘤(由增生的毛细血管构成)、海绵状血管瘤(由扩张的血窦构成)、混合型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同时存在,常呈浸润性生长,肉眼上无包膜)。血管瘤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多见,男女发生比例相当。尿道血管瘤发病率低,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至今尚无确切统计学资料汇总,多见于成年男性,未见儿童发病的报道。
尿道血管瘤的病因及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至今仍不清楚。部分患者与先天性疾病有关,如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或Sturge-Welber综合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织分化异常发展而成。亦有学者认为其发生于体细胞突变,进而引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或其受体调节失常,使血管内皮细胞迅速增生;Bissada等认为血管瘤细胞来自胚胎的内皮细胞。在胚胎早期,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布到其他胚胎特性细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样组织并最终形成血管瘤细胞。
另有学者认为尿道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单能性成血管细胞停止向正常的血管上皮细胞发展,即产生动、静脉畸形,如果毛细血管形成受到干扰,则发展成为血管瘤。
目前还有学者认为血管瘤的发生与局部慢性刺激和静脉曲张有关。尿道血管瘤可发生于尿道的任何部位,但综合文献报道,好发部位依次为尿道外口、前尿道、后尿道或全尿道。尿道血管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主要表现:
①肉眼血尿,可表现为无症状血尿或尿道口流血。
②尿频、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多见于并发尿路感染患者;另外,肿瘤破裂出血、局部损伤亦可出现尿痛症状。
③肿瘤较大或多发的血管瘤因尿道堵塞导致排尿困难和尿线异常。
④前尿道血管瘤在排尿时可膨出和突出于尿道口外。
尿道血管瘤外观边界清楚,常呈深红色或紫色,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向黏膜表面突出或隆起,周围黏膜正常,有的可看到血管团及表面出血。女性尿道血管瘤常被误诊为尿道肉阜。尿道肉阜早期无明显症状,肉阜较大或局部感染、损伤时,可出现尿道外口的疼痛、尿道口流血。肿块较大时可出现排尿困难。肿块常位于尿道外口6点处,表面光滑,色红,质软,触之易出血。多为单发,少数呈环状围绕尿道外口生长。女性尿道血管瘤易与女性尿道肉阜血管瘤型相混淆,确诊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检查。前者病理检查瘤体主要由毛细血管构成。后者系被覆上皮下方的结缔组织中,有大量扩张增生的毛细血管。
尿道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尿道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较多,常用的有手术切除术、电凝、激光、放射、硬化剂注射等,治疗效果均较满意,无显著并发症发生。由于女性尿道较短,对于前尿道和尿道外口的血管瘤,首选手术切除术,但应注意缝合的方向,尽量避免尿道外口狭窄的发生。近年来因泌尿外科腔内技术的迅速的发展和普及应用,除突出于尿道口外的血管瘤采取手术切除的方法外,其余的尿道血管瘤均可在直视下行尿道血管瘤电切术,此方法切除彻底,不破坏尿道的完整性,尿道黏膜上皮生长良好,局部创面愈合较好,可避免尿道狭窄的发生,不影响患者的排尿感受,术后不易复发,同时避免因术后排尿异常导致的心理改变。
女性泌尿外科成功案例
我科作为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广州医院、广州医院泌尿男科中心,在李虎主任医师带领下有较多特色,
女性泌尿外科:
女性泌尿系感染
压力性尿失禁
妊娠期合并泌尿系统结石
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
各种阴道瘘
女性性功能障碍
女性私密整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myoc.com/xglcs/10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哪些人容易患上血管瘤如何正确预防血管瘤呢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