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的治疗和方法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一组小儿最最常见的血体表疾患,除了影响健康主要还影响到美观。不同性质不同部位的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合理的治疗方法不但使得疾病得以治疗,而且还会极大程度的减少对美观的影响。目前,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规范化分类以及相应治疗对医疗工作者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需要在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及组织病理学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一、治疗现状
关于血管瘤的治疗问题仍然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自从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照射疗法被用于治疗血管瘤后,许多有关方面的专家不断地指责对于这种具有自限性的肿瘤的积极治疗。研究证实,照射疗法或手术切除术的疗效与等待瘤体自行消退相比,结果不尽满意。
然而,随着新的治疗方法的不断出现,包括激光、皮质类固醇激素全身用药及局部注射疗法、干扰素的应用、和对于新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制,电化学疗法的应用,使得血管瘤的治疗效果又提高了一步。
一些特殊部位,如眼周、呼吸道、及肝脏血管瘤的并发症可造成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尽管在其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会有所不同,但对于这些部位的血管瘤是否需要积极治疗一般是很明确的。近年来发现,普萘洛尔(心得安)的口服治疗对血管瘤,特别是海绵状血管瘤有很好的疗效。
二、随诊观察
随诊观察的适应证包括:第一,婴儿血管瘤。一般是年龄>个月,肿瘤无明显增长,肿瘤未在眼睑、眼眶、鼻、口腔、会阴等部位,不会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者。第二,快速消退的先天性血管瘤(RICH)。第三,中线型微静脉畸形。
为了达到最好的医疗效果,对不同的患儿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即在选择合适的医疗方法时必须考虑到:肿瘤的部位、类型、生长速度、形态、大小、患儿年龄及身体状况。
尽管绝大多数血管瘤的诊断一般并无特别困难,但临床上大多数患儿就诊的时间都比较晚,而恰恰是开始治疗的时间对预后有决定性的意义。部分血管瘤如草莓状血管瘤确有自行退化的倾向,但目前尚无确切的判断某一血管瘤能否退化的指标,所以,盲目等待有可能造成难以控制的发展结果。因而主张对所有血管瘤都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至少也应在医师密切的随诊下方能进行限期的观察。否则,有可能丧失治疗的时机。
血管瘤的治疗是项很复杂的工作,除了考虑当时的治疗效果外,更要考虑其长久的疗效和对身体发育的影响,因此首先要选用那些对身体没有任何危害的方法,还要兼顾没有并发症或者并发症极少的治疗方法。思考: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每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是什么?
三、非外科治疗
(一)冷冻疗法
目前,医院采用液氮低温治疗机,是利用低温使血管瘤组织造成相当II度冻伤,血管内发生阻塞性血管内膜炎,从而使血管瘤细胞坏死来治疗血管瘤的方法。
据血管瘤形态大小选择不同的血管治疗机接触头,直接置于瘤体表面,并施加一定压力。时间一般为几十秒到2分钟。冷冻后血管瘤组织变成发白的硬块,1~2分钟后溶解。10~20分钟后,由于血管的反射性扩张,引起局部发红、充血,并有灼痛感。几小时后局部组织明显水肿,并出现水疱、大疱。水肿和渗液在冷冻后24小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1~3天后血管瘤组织坏死,一周后坏死组织干燥结痂,2~3周自动脱落,局部常遗留色素脱失和白色疤痕。
血管瘤一次冷冻后未能治愈,需等待上次治疗形成的痂皮脱落后方能进行第二次冷冻治疗。虽然现在有多种的治疗方法,这种冷冻治疗采取的也比较少了,但是在非外露部位的血管瘤采用冷冻治疗还是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冷冻后应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因为小儿经常哭闹容易污染创面,冷冻后应予以包扎。
冷冻疗法适用于皮肤表浅的毛细血管瘤,对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及其它厚度不超过0.5cm,面积较小的各型血管瘤疗效较好。有效率在90%以上。冷冻疗法在欧洲及南美的一些国家应用很广泛,据报道在治疗表皮血管瘤方面获得满意疗效,但由于该方法可遗留疤痕而在北美国家被限制使用。冷冻疗法的主要缺点是适用范围小,有的疗程长,护理不当易引起溃烂而形成疤痕,治疗后常有皮肤瘢痕和色泽改变。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的适应证是浅表型的婴儿血管瘤、无消退的先天性血管瘤和微静脉畸形。婴儿血管瘤一般年龄要低于个月,如果年龄超过个月,但肿瘤仍然明显增长者,也可以使用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鲜红斑痣是应用光对不同颜色物体的选择性光热效应,应用波长在~00纳米之间的激光或强脉冲光选择性的作用于血管中的血红蛋白,使之加热而破坏扩张的血管,而皮肤的其它组织不受破坏,从而将扩张血管清除。目前已经开发出纳米,纳米,纳米和强脉冲光(IPL)的光学治疗系统,用以治疗鲜红斑痣。鲜红斑痣的激光治疗一般1~2个月进行一次,一般4~10次即可治愈,少数可能要治疗10次以上.
激光照射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有局部增生性疤痕、表皮萎缩、纹理改变或皮肤凹陷、色素加深或减退。但是如果选择合适的治疗强度和治疗的时间,副作用还是比较小的。
(三)瘤体约束疗法
瘤体约束疗法的适应证:第一,婴儿血管瘤,年龄小于个月,肿瘤位于四肢等容易约束的部位。第二,位于四肢的血管畸形,病变比较弥漫,尤其在承重部位,比如下肢、足等等部位。
约束疗法适用于婴幼儿四肢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常用方法是弹性绷带压迫。绷带自远端向近端缠绕,尽量压至血管瘤变平,指、趾端暴露于绷带外,以便观察其末梢循环,第一周打开绷带3次,检察患肢血运和血管瘤变化,第二周每天检察一次,2周后可两天打开绷带一次。若血液循环良好,即可缠紧绷带。压迫疗法疗程较长,但疗效良好。
近年来,国外应用间歇性气体压迫装置治疗大面积血管瘤取得良好效果。此装置由一个压力泵和一个血压袖带组成,袖带的外形根据血管瘤的形态和大小而制成,其内的压力由压力泵自动调节。压力从4.0kPa(30mmHg)开始,到患儿习惯于这一装置后,逐渐增加压力至患儿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动脉平均压),个月后,血管瘤可完全退化。
约束可促使血管瘤内血液排空,内皮细胞破坏,血栓形成,导致血管瘤出现退化。由于压迫可使淤滞在瘤内的血细胞和血小板进入血液循环,并封闭瘤内的小动静脉瘘,因此压迫疗法可用于伴血小板减少和心功能衰竭的大面积血管瘤。压迫疗法安全有效,易于实施,可作为婴幼儿四肢巨大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四)激素疗法
自年Zarem及Edgerton首次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获得成功后,激素已成为治疗血管瘤的一种重要方法。经过20多年的观察总结,人们发现激素对生长期草莓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效果较好,对葡萄酒色斑、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则几乎没有影响。激素的给药方法包括全身用药和血管瘤内注射给药。
1.全身用药
口服激素治疗的适应证:第一,婴儿血管瘤,年龄不超过个月;或者年龄超过个月,但肿瘤生长迅速者。肿瘤位于眼睑、眼眶、鼻、口腔、会阴等引起一定的功能障碍,但激光治疗和局部注射治疗风险较大者。第二,血管瘤伴有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全身药物疗法中口服强的松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巨大血管瘤合并血小板减少、迅速增殖的血管瘤及其它方法不能治疗的各类血管瘤。若血管瘤生长迅速,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凝血功能障碍,可静脉滴注或推注氢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剂量可适当加大。
年,Zarem报道以强的松龙治疗血管瘤取得成功。Sinasi认为大剂量静脉注射强地松有较好疗效。开始时每日30mg/kg,用3天,然后每日20mg/kg,用4天,再每日10mg/kg用7天,最后以每日5mg/kg用7天,每次应以较慢速度静脉注射。每日总量不能超过mg。
国内学者赵平萍等以口服强地松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有效率达80%。起始治疗年龄越小越好,对任何部位的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都有效。治疗前需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并测体重。强地松以每日4mg/kg口服,每日总量不得超过50mg。隔日晨起一次服用,连用8周,以后每周减量1/2,一直减到每日5mg为止。一个疗程为10周~11周。可用2个~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4周~周。用药4周后可出现满月脸、食欲增进、兴奋、多尿及多毛等,随着药量递减,症状逐渐消失。治疗期间同时服用维生素A、D、B1、C及钙片,可有效地减少和预防副作用发生。缺点为:部分病人效果不佳,停药后血管瘤又迅速增大;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2.局部注射
除了全身用药以外,还可以通过局部注射激素起到治疗作用。局部注射适应于婴儿血管瘤(深部型或混合型),一般年龄不超过个月;或者年龄超过个月,但生长明显者。
为避免大剂量长期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副作用,80年代后期国内外开始类固醇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王金海年)应用醋酸确炎舒松-A混悬液局部注射治疗小儿各型血管瘤22例,8.5%获良好效果。常用药物有地塞米松、确炎舒松A等。根据血管瘤大小调整用药剂量,分点注入血管瘤内,5~7天注射一次,一般3~4次。罗春芬应用确炎舒松A和地塞米松的混合液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取得满意疗效。国外文献报道,联合应用长效和速效激素如确炎舒松-A和甲基强的松龙或倍它米松磷酸钠配伍,疗效满意。每两周注射一次,注射1~3次后血管瘤即可出现退化。确炎舒松-A与地塞米松合用则起效快、药物作用时间长,平均注药2~3次即可收到满意效果。
应用激素1~2周后,生长期草莓状和混合性血管瘤即有明显反应,2个月后出现明显退化。大多患者需重复注射以取得更好疗效。如注射2~3次无明显效果,说明瘤体对激素不敏感,可停止激素治疗而改用其它方法。注射后短期内可有瘤体明显增大,一般持续24小时,有时伴出血,但少有严重并发症。用于某些特殊部位的血管瘤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如眼眶周围血管瘤注射后可并发中央视网膜动脉闭塞。其它并发症有皮肤坏死、色素斑形成、局部脂肪增生。大多能愈合。还可见暂时性肾上腺功能抑制和Cushingnoid综合征,停药后可逐渐好转。Weiss报道2例婴儿生长受到影响,需引起注意。作者强调应定期检查肾上腺功能。
应用激素后的副作用有物质代谢紊乱、水钠潴留、诱发和加重感染、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和生长发育抑制。尽管这些不良反应在停用激素后多能自行消失,但用药时必须观察患儿的反应。
类固醇治疗血管瘤的机理尚未最后确定。但实验研究表明:小儿某些类型血管瘤的生长可能存在雌激素依赖性,当给予外源性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后,一方面抑制了肾上腺皮质分泌雌激素,血清E2水平下降,另一方面糖皮质激素可于细胞水平阻止雌激素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以及结合后的E-ER复合物向胞核内转移,从而抑制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糖皮质激素的缩血管作用可能对肿瘤缩小具有协同作用。
(五)光动力学疗法
光动力学法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治疗鲜红斑痣的新方法。鲜红斑痣系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网畸形,病变部位十分表浅,血卟淋(HPD)静脉给药后,真皮浅层微血管网血管内皮细胞对HPD的吸收较表皮组织迅速,含量高于表皮组织,当给一定波长和能量的激光照射后产生光动力学反应,病变部位的血管网便被选择性破坏,但覆盖其上的正常皮肤由于HPD含量极少可不受损伤,所以本法可消除畸形的血管网而又不损伤表面的正常皮肤,能选择性消除瘤变部位的异常颜色而又不遗留任何疤痕。本法治疗次数少,疗效可靠,具有很大的潜力。
(六)局限性硬化疗法
局限性硬化疗法常用的硬化剂包括平阳霉素、无水酒精和鱼肝油酸钠等。适应证包括:第一,静脉畸形,流量低,病变局限。第二,淋巴管畸形。第三,混合畸形。
局限性硬化疗法是以5%鱼肝油酸钠、33%高渗氯化钠、50%葡萄糖液、20%水杨酸钠、50%奎宁乌拉坦、沸水、无水酒精和消痣灵液等刺激性物质作为注射剂的治疗。目的是诱发血管内膜炎,导致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管腔闭塞,继而瘤体硬化、萎缩或完全消退。
硬化剂须与0.5~1%的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混合,配成4:1或3:1的溶液,以减少局部刺激和疼痛。根据血管瘤的类型、部位和大小注射适量的药物,分点注入血管瘤内。
硬化剂注射疗法简单易行,但目前使用的硬化剂各有不同的缺点:有些是非人体固有物质,注射后局部形成硬结难以吸收;有些刺激性很大,易产生局部坏死;头面部注射硬化剂尤其应该慎重,因为硬化剂可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引起痉挛,产生意外。近年来,国外应用硬化剂治疗血管瘤的文献报道很少。
尿素注射治疗血管瘤是70年代由我国西安医科大学二附院小儿外科王修忠教授主持研究发展起来的,应用于临床后取得良好效果。尿素疗法属于硬化疗法的一种,与其它治疗血管瘤的硬化剂不同,尿素属于人体相容性物质,对人体无毒性及副作用,特别对大面积血管瘤,有其独特的作用。分为局部注射法及选择性动脉插管注药法。
尿素注射治疗血管瘤的机理为:经40%的尿素注射后,血管瘤组织立即出现无菌性急性炎症改变,变质、渗出和增生,1~2周后炎症消退,新生的结缔组织取代了血管瘤组织。其它可能的因素还有:尿素是一种细胞毒剂,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并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器酶系统,如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或与多核苷肽合成有关的核酸酶等影响多核苷酸代谢等。动脉插管注射尿素治疗头面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或混合性血管瘤,使动脉强烈收缩、内膜增厚,并在短期内闭塞,使得血管瘤消退。
有效栓塞瘤体回流静脉,使硬化剂滞留在瘤腔内是治愈海绵状血管瘤的关键。欧阳天祥报告,他们采用瘤内压监测指导应用无水酒精栓塞,使瘤体内回流静脉全部栓塞后,注射硬化剂(10%明矾液)治疗海绵状血管瘤29例,完全消退2例。较大范围的海绵状血管瘤往往为含多个瘤腔的瘤体,如不同时治疗,该瘤体内存在的异常血流可能引起已闭塞的瘤腔重新开放而复发。若瘤体侵及周围组织,如肌间血管瘤,应用注射疗法可能引起该肌肉缺血或坏死,造成肌肉萎缩、僵硬,影响功能。
硬化剂注射对草莓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较好,对蔓状血管瘤作用差,因为蔓状血管瘤血供丰富,瘤内存在动静脉瘘,注入的硬化剂迅速扩散,达不到治疗作用。葡萄酒色斑应避免使用硬化剂,以免皮肤坏死,疤痕形成。
(七)铜针疗法
9年,Mullans报道用铜针留置方法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获得成功。Chou氏年首次报道应用此术治疗海绵状、蔓状血管瘤52例。国内也有几位学者相继取得满意效果。
其治疗原理是铜针释放的正电荷改变了血管窦内的负电位,引起凝血及无菌性血管内膜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纤维化,使血窦闭塞。应用此法也可为各种深部血管瘤作术前准备,方法是将直径1mm,长~10cm的铜针(含铜99.9%)消毒后经皮肤刺入瘤体内,刺入针应与大血管平行。留置3天或3天以上,使铜离子释放,但在大血管周缘不能通电流。如果瘤体局限,可在治疗一周后施行手术。如果瘤体广泛或较深,则可在治疗3个月后手术。
其作用机制是根据铜离子可加速血凝作用的原理,将铜针刺入瘤腔,利用带正电荷的铜针和带负电荷的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相互作用,凝集于铜针周围形成凝血块,诱发血管内膜炎导致血栓形成,减少瘤体内的血液供应以控制和减少海绵状血管瘤的生长。
(八)抗肿瘤药物治疗
19年,Rush首次报道经动脉插管注射氮芥治疗巨大血管瘤取得成功。年,Hurritz应用环磷酰胺静脉滴注治愈两例其它疗法失败的大面积血管瘤,其用药方法是:环磷酰胺10mg/kg/日,连续静注3天,1个月后再用一个疗程。
近十几年来,国内已有大量应用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成功的报道。研究发现,平阳霉素局部注入血管瘤能迅速抑制内皮细胞增生,破坏内皮细胞,促使组织发生特异性炎症,使肉芽组织增生和纤维化,血管瘤的实质性部分、肿瘤间质及周围结缔组织均有萎缩变性,促使管腔闭塞,从而导致血管机能减弱乃至消失,瘤体消退。
药物以生理盐水或0.5%普鲁卡因溶解,根据患儿年龄,血管瘤大小,每次2~20mg分点均匀注入血管瘤内,小面积血管瘤一次注射即可奏效,一次注射无效者,5~7天后可再次注射,疗程不超过5次。用药期间注意肺部并发症和骨髓损害。在其他疗法失败或不便实施时,可考虑应用抗肿瘤药物。
(九)普萘洛尔
普萘洛尔是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年法国医生Léauté-Labrèze等偶然发现普萘洛尔(心得安)可以有效控制重症血管瘤的增殖,并促进其消退。
普萘洛尔对于治疗血管瘤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的解释为治疗可能与降低NO释放引起的血管收缩有关,血管收缩,导致了血管瘤颜色的变化及瘤体的明显软化;诱导增生性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引起肿瘤退化。
应用普萘洛尔治疗过程中未见任何严重副作用。目前发现普萘洛尔潜在的副作用包括心动过缓、低血压、支气管收缩和低血糖。普萘洛尔以其显著而快速的疗效、不良反应少,以及停药后血管瘤不会出现反弹性生长的优点,已被业界公认为治疗血管瘤新的一线药物。
(十)α-2a干扰素
干扰素(interferon,IFN)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分泌的一类能调节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的小分子多肽。9年由White首先报道,主要适用于对激素治疗不敏感,对于快速增殖期、危及生命的重症婴幼儿血管瘤,可采用IFN-α诱导血管瘤退化。
作用机理可能为:第一,诱导细胞凋亡;第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录和在血管瘤中的合成;第三,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调节免疫应答,诱导能调节细胞活性的蛋白质合成,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迁移。
干扰素治疗血管瘤争议较大,常见的副作用有发热不适、暂时性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肝转氨酶升高,严重的并发症是发生痉挛性两侧麻痹(Little病)。
四、放射治疗放射疗法包括X线照射、同位素敷贴、同位素胶体瘤内注射。
(一)X线照射
血管瘤为良性病变,应尽可能避免采用X线治疗。国外文献报道,从接受放射治疗后19年持续到40年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目前,仅对一般疗法治疗无效的血管瘤或特殊部位难以采用一般疗法的血管瘤才考虑作X线照射治疗。其主要的适应证有引起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的巨大血管瘤;颈部巨大的且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的血管瘤。
X线照射对葡萄酒色斑治疗较为困难,由于病变位于真皮浅层,可用超软X线治疗,一次照射~0rad,每隔2~3个月照射一次,一般可照射5~次。治疗后葡萄酒色斑颜色可变淡。
草莓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对X线敏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时应根据病变的深度选用组织半价层与之一致的X线进行照射。每次~rad,每周1~2次,总量为00~0rad,休息4~周,如果病变消退即可停止治疗,若仍有发展可重复一个疗程。对小的病变也可采用,一次量照射~rad,必要时可重复一次。
(二)同位素敷贴
目前,用于血管瘤敷贴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多为90Sr、32P,均为β射线敷贴器。32P的半衰期较短,需经常更换敷贴器,甚为麻烦,现多为90Sr所取代。β射线敷贴器的疗效与血管瘤的类型部位有关,因为不同类型血管瘤内皮细胞发育程度不同,位置深浅不同,故对β射线有不同的反应。生长期草莓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内皮细胞增生活跃,对β射线反应敏感;葡萄酒色斑、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的内皮细胞均为正常的血管内皮,对β射线反应较差。
临床治疗效果以草莓状血管瘤的疗效最高(9~%),混合性血管瘤次之(80%),因其位置较深。对海绵状血管瘤则疗效不佳(22%)。疗效与年龄也有一定的关系,年龄越小疗效越好,婴幼儿疗效明显高于成年人,1岁以下疗效显著。
通过治疗使其发生血管内膜炎、弥漫性血管硬化、血管周围基质纤维性变,控制瘤体迅速生长扩大,最终致肿瘤缩小或消失。
敷贴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为一次大剂量法,另一种为小剂量法。一次大剂量法适用于成人血管瘤的治疗。多次小剂量法适用于婴儿和儿童,其优点是避免一次大剂量引起皮肤急剧反应,又可以视个体差异、不同部位病变对β射线反应敏感性不同等特点而适当增加或减少照射剂量,以求用最小的照射剂量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多次小剂量法每天照射一次,连续10天。但如使用不当可引起放射性皮炎或溃疡、皮肤色素改变、骨骼发育障碍、深部正常组织坏死及诱发癌变等严重后果。因此,应根据不同患者、病情,采用不同剂量和疗程。
(三)同位素胶体瘤内注射
国内文献报道,应用胶体32P血管瘤内注射治疗深部海绵状血管瘤近期疗效良好。瘤内注射放射性胶体,可使血管瘤组织获得较高的辐射剂量。放射性胶体在血管瘤内均匀分布,使血管瘤组织受到均匀的辐射,对深部血管瘤也有同样的治疗作用。
放射治疗,尤其是同位素敷贴,是治疗血管瘤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前认为放射治疗有效果确切、不会损伤血管而致严重出血、复发率低和可调节剂量等优点。后来发现它可引起严重的器官和组织损害(骨骼、乳腺、晶状体、甲状腺及皮肤等),而且经放疗后的组织有相当高的恶变性,所以在小儿其应用价值渐趋降低。确有必要进行放射治疗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并保护易受放射损害的器官和组织。
周众所知,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是巨大和久远的,原则上此方法适合于青春期发育后的人群,在小儿血管瘤中适应证极小,如在所有的办法都使用后无效或者所有的办法都不适合时才可以慎重选择使用本法。思考:什么情况下才可以采用放射疗法?
五、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包括介入治疗(也叫栓塞术)、电化学疗法、手术治疗。
(一)介入治疗(栓塞术)
介入疗法的适应证是高流量性损害,比如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畸形。对头面部及肢体的大面积血管瘤研究表明,动静脉瘘的存在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动脉造影技术的发展,对伴有多数动静脉瘘的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可以采用栓塞治疗和作为手术前的一种准备。
施行栓塞治疗前必须要有准确的定位,否则会出现严重的异位栓塞合并症。栓塞术前必须要有清晰的血管造影片,详细准确提供有关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动静脉间交通情况的资料,以便能正确选择作栓塞术的途径。
栓塞材料有自体肌肉小块、固体硅胶球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血管瘤栓塞术仅作为术前准备,可以减少手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的可能,提高手术切除率与治愈率,也为局部注射尿素等硬化剂、冷冻、同位素等非手术疗法创造了发挥最大效果的条件,提高这些非手术疗法的治疗效果。
(二)电化学疗法电化学疗法(ElectreacalChemicalTherapy,ECT)早在年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并获得肯定疗效。瑞典放射学专家Nordenstrom教授年发表了关于ECT治疗恶性肿瘤研究工作的著作,他通过大量动物试验和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后日本也开展了ECT治疗恶性肿瘤的动物实验和少量的临床观察。
7医院辛育龄教授引进该项技术,在全国一千余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治疗各种肿瘤万余例。辛教授在应用ECT治疗肝癌中观察到电化学治疗能使肝癌周围血管栓塞凝固,具有很强的止血作用。由此得到启发,又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直流电能迅速止住肝脾脏的破裂出血。遂将ECT应用于血管瘤的治疗。
治疗原理是利用直流电极连接于穿刺入血管瘤腔内的铂铱合金针,通电后在血管瘤腔内形成一定强度的生物电场,通过电解、电渗、电泳等作用,使局部发生电化学、电生理变化,在阳极区pH值下降到1~2,呈强酸性反应,组织脱水,微血栓广泛形成。阴极区pH值上升到11~13,呈强碱性反应,组织水肿压迫毛细血管。蛋白酶活性破坏,蛋白质变性、坏死、凝固,使增生的血管内皮坏死。并激活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而后达到治疗目的。该院年10月后年内例血管瘤电化学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7.1%。
治疗方法为采用ZAY-B型电脑控制治疗仪,使用铂金和铱制成直径为0.7mm,长度为mm的合金针,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抗腐蚀作用。根据血管瘤的大小和形状设计插入电极针的部位和深度,由于电极针杀伤半径为1.0cm,所以电极针之间距离为1.5~2.0cm。用塑料套管保护穿刺部位皮肤组织。在通电治疗中宜持续用纱布压迫肿瘤,以尽力逐净血管内的存血、减少血管瘤内的凝血块,治疗后吸收快。减少操作过程中出血,并使血管的腔壁贴近电极针,电场效应加快。
海绵状血管瘤为本疗法的良好适应证。海绵状血管瘤位于眼睑影响睁眼且侵害视力者,以及口唇、颊黏膜、舌及咽部血管瘤,使用该疗法效果显著。因蔓状血管瘤侵犯范围较广,电化学疗法难以完全治愈,固非该疗法的治疗对象。电化学疗法的并发症有皮肤坏死及神经损伤等
(三)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是通过上述干预措施不能改善血管瘤或脉管畸形引起的生命威胁、功能障碍和美容问题时,则需考虑有否手术适应证。
婴儿血管瘤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特别是血管瘤面积较大,并发其他严重并发症时,应积极及时治疗。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已被认为治疗HI的一线治疗方案,但要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方案。当患儿因特殊情况不能使用普奈洛尔,糖皮质激素治疗也是有效的,需要密切注意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关于干扰素和抗肿瘤药物因其本身存在毒性以及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故不推荐使用。不同的地区、医院、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大夫,有各自的特长,有各自对治疗方法的掌握的经验,所以采取的治疗方法也是各有千秋。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yoc.com/xglby/9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婴儿血管瘤初期症状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