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血管肿瘤



化脓性肉芽肿男,39岁,右颊皮疹3个月,易出血。

临床表现

病理可见肿物隆出皮肤表面,可见基底层的上皮细胞轻度向内收缩。肿物内可见由多数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组成的团块,团块间为纤维性间隔。

病理表现

病理表现

临床表现:为隆起皮面的鲜红色或棕红色肿物,直径一般为5~10mm,受轻微外伤后易出血,易误诊为血管瘤。好发于易受创伤部位如手指及面颈部。发病原因包括外伤、虫咬等,无细胞感染,无化脓。

化脓性肉芽肿(女,7岁)

化脓性肉芽肿(女,59岁,掌心肿块3个月)

组织病理学:皮损隆出皮面,在基底层的上皮细胞向内收缩成“领圈状”;急性期可见糜烂面,组织水肿,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数目明显增加,内皮细胞肿胀,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慢性期病变部位逐渐进展为纤维化,可见纵行的纤维性间隔,血管数量虽减少但仍丰富。

静脉湖

女,60岁,唇上皮疹3年余。

临床表现

病理检查可见真皮层上部多个扩张的血管腔,形状不规则,管壁为一层扁平内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管腔内有红细胞,可见瓣膜。

病理表现

病理表现

临床表现:皮损较小,深蓝色、轻度隆起皮面。好发于老年人外露部位,如面部、耳廓及口唇部。

静脉湖

组织病理学:真皮层上部可见一个或多个高度扩张的血管腔,形状不规则,管壁为一层扁平内皮细胞及薄层管壁结缔组织,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管腔内有红细胞,有时可见瓣膜,此为扩张的静脉管腔。

血管球瘤

女,35岁,甲纵裂,轻压甲根,有疼痛感。术中在甲根部可见约3mm的白色肿物。

临床表现

病理学可见肿瘤位于真皮层内,境界清晰;瘤体内血管腔数量少、管径小且不规则,可见多数血管球细胞呈均匀一致的圆形,细胞核大,有嗜酸性胞浆;基质中有轻度蓝染的黏蛋白。

病理表现

病理表现

临床表现:为紫红色、直径数毫米的结节,有压痛。常有发作性疼痛,尤其在外伤或暴露于冷的环境时。好发于四肢,尤其是甲下;通常为单发,亦可多发。

血管球瘤(病例1,男,3岁,小指指端)

血管球瘤(病例,女,40岁,甲下)

组织病理学:肿瘤位于真皮层内,境界清晰,边缘平滑,有“包膜”;瘤体内血管腔数量少、管径小且不规则,腔内壁衬以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外围则为多数血管球细胞,它们呈均匀一致的圆形,细胞核大,有嗜酸性胞浆;基质中有轻度蓝染的黏蛋白。

上皮样血管瘤

女,37岁,耳后多发结节半年,无自觉不适。

临床表现

病理学可见皮损位于真皮层内,可见多数肌性厚壁、不规则的血管腔;腔内衬一层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较大,胞浆丰富,类似上皮样细胞,有的凸入管腔;血管间可见淋巴细胞及多数嗜酸性细胞浸润。

病理表现

病理表现

上皮样血管瘤又称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的血管淋巴样增生。

临床表现:多见于30~40岁的中年人,好发于头面部,为单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的暗红色结节。无明显自觉不适。

上皮样血管瘤(男,68岁)

上皮样血管瘤(男,38岁)

组织病理学:皮损位于真皮层,皮下组织亦可受累;皮损内可见多数肌性厚壁、不规则的血管腔及炎症浸润;血管腔内衬一层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较大,胞浆丰富,类似上皮样细胞,有的凸入管腔;血管间可见淋巴细胞及多数嗜酸性细胞浸润。常可见血管外红细胞及噬含铁血黄素细胞。

小结

血管良性肿瘤临床上常见,诊断并不困难。本文介绍了容易误诊的化脓性肉芽肿、静脉湖、血管球瘤及上皮样血管瘤四种疾病。

化脓性肉芽肿是一个错误的命名。因为既无化脓,也不是肉芽肿。本病好发于手、足、面部等外露及容易受到创伤的部位,如口腔黏膜、口唇及男性龟头。病理上整个损害是外生性的,高出皮肤表面。皮损以灶性毛细血管增生及纤维性间隔为特点,目前将其称为小叶性毛细血管瘤(lobularcapillaryhemangioma)。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血管反应性的增生。

静脉湖多见于老年人的口唇,组织病理学示扩张的静脉。临床上可误认为色素性损害,应注意鉴别。

血管球瘤源于血管球,是一种动静脉吻合结构,大多位于手指或手掌,是血管球瘤好发的部位。本次所附的病例1病变在指端,病例病变在甲下。若出现限局性压痛,应考虑此病,通过观察组织病理学可确诊。

上皮样血管瘤,又称为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的血管淋巴样增生。好发于中年人的头、面部,为暗红结节,单发或多发。本病并不少见。观察组织病理学有特征性表现,可确诊。

人卫电子书

权威正版移动阅读

人卫电子书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yoc.com/xglby/11516.html